怀化市“大湘西农家乐”VI设计与应用探析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导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一、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1-14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 “农家乐”的概念起源 | 第11-12页 |
2.“农家乐”形象与一般企业形象的对比 | 第12页 |
3. 国内“农家乐”现状的对比 | 第12页 |
4. 怀化市“农家乐”的现状及其少数民族文化背景 | 第12-13页 |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二、国内研究的综述 | 第14-15页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 调查取证法 | 第16页 |
2. 文献研究法 | 第16页 |
3. 比较研究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怀化市“农家乐”调查研究 | 第17-22页 |
一、调查现状 | 第17-19页 |
(一) 怀化市周边的“农家乐”取法自然 | 第17-18页 |
(二) “农家乐“经营方式多样化 | 第18页 |
(三) 营销宣传方式主要是通过游客的口碑相传 | 第18-19页 |
二、制约怀化市“农家乐”发展的因素 | 第19-22页 |
(一) 政府主导的力度不够 | 第19页 |
(二) 基本的配套设施不够 | 第19-20页 |
1. 用水质量令人堪忧 | 第19页 |
2. 卫生条件未达标 | 第19-20页 |
3. 交通不便 | 第20页 |
(三) 民族特色不浓厚 | 第20页 |
(四) 众多环境问题 | 第20-22页 |
第三章 怀化市“农家乐”发展的建议 | 第22-25页 |
一、提高市场竞争 | 第22页 |
二、加强环境保护 | 第22页 |
三、突出少数民族文化 | 第22-23页 |
四、规范“农家乐”的形象 | 第23-25页 |
第四章 “大湘西农家乐”的视觉形象定位 | 第25-33页 |
一、“大湘西农家乐”的现状调查 | 第25-26页 |
(一) “大湘西农家乐”的背景调查 | 第25页 |
(二) “大湘西农家乐”的现状 | 第25-26页 |
(三) 大湘西民族园“农家乐”的形象定位 | 第26页 |
二、侗族文化概况 | 第26-29页 |
(一) 侗族建筑 | 第26-28页 |
1. 鼓楼 | 第27页 |
2. 寨门 | 第27页 |
3. 风雨桥 | 第27-28页 |
4. 吊脚楼 | 第28页 |
(二) 侗族服饰 | 第28页 |
(三) 侗族饮食 | 第28-29页 |
(四) 侗族文化艺术 | 第29页 |
三、怀化市侗族的现状 | 第29-30页 |
四、“大湘西农家乐”与侗族文化元素的结合 | 第30-33页 |
(一) 在建筑外观方面 | 第30-31页 |
(二) 在内部装修方面 | 第31页 |
(三) 在文化娱乐方面 | 第31页 |
(四) 在餐饮特色方面 | 第31-32页 |
(五) 在员工形象方面 | 第32页 |
(六) 在其它方面 | 第32-33页 |
第五章“大湘西农家乐”的 VI 设计及应用 | 第33-53页 |
一、CIS 的基本含义 | 第33-35页 |
(一) CIS 的概念 | 第33页 |
(二) CIS 的构成 | 第33-34页 |
1、理念识别 | 第33页 |
2、行为识别 | 第33-34页 |
3、视觉识别 | 第34页 |
(三) CI 设计的意义 | 第34页 |
(四) VI 设计的作用 | 第34-35页 |
二、“农家乐”的CI 设计 | 第35-36页 |
(一) “农家乐”的理念识别(MI) | 第35页 |
(二) “农家乐”的行为识别(BI) | 第35页 |
(三) “农家乐”的视觉识别(VI) | 第35-36页 |
三、“大湘西农家乐”的VI 设计 | 第36-53页 |
(一) 基础要素的设计 | 第36-39页 |
1. 标志 | 第36-37页 |
2. 标准色 | 第37页 |
3.标准字 | 第37-38页 |
4.标志最小使用尺寸、标志最小预留空间、标志表现 | 第38页 |
5.辅助图形 | 第38-39页 |
(二) 应用系统的设计 | 第39-53页 |
1. 办公要素的设计 | 第39-43页 |
2.餐饮要素的设计 | 第43-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注释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附录A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