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20页
   ·问题的提出第11-12页
   ·本课题研究综述第12-16页
     ·研究成果第12-15页
     ·结论第15-16页
   ·本文研究的现实价值第16-18页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8-19页
   ·研究方法第19页
   ·本章小结第19-20页
第2章 理论依据第20-28页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理论第20-22页
     ·人在现实活动中具有主体能动性第20-21页
     ·人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的理论第21-22页
     ·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是人的主体性第22页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相关理论第22-25页
     ·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思想第22-24页
     ·西方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理论第24-25页
   ·主体间性理论第25-27页
     ·主体间性理论的发展第25-27页
     ·对主体间性理论的评述第27页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3章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第28-35页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无必要引进主体与客体范畴第28-29页
   ·主体、客体第29-32页
     ·主体、客体第29-31页
     ·主体性第31-32页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关系第32-34页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第32-33页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第33-34页
     ·两者的关系第34页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4章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第35-41页
   ·平等互动原则第35-36页
     ·平等互动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第35-36页
     ·树立民主意识是双向互动的基础第36页
   ·沟通理解原则第36-37页
     ·沟通理解是一个信息搜集的过程第37页
     ·沟通理解是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第37页
   ·贴近生活原则第37-39页
     ·思想政治教育要源于并融入受教育者的生活第38页
     ·思想政治教育要服务并引导受教育者的生活第38-39页
   ·互惠共享原则第39-40页
     ·主体共在第39页
     ·尊重差异第39页
     ·互惠共享第39-40页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5章 交往实践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第41-48页
   ·交往实践第41-42页
     ·交往实践的重要形式——对话第42页
     ·交往实践的另外一种形式——理解第42页
   ·交往实践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根源第42-44页
     ·交往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现实存在形态第43页
     ·交往实践合理解释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第43页
     ·交往实践深刻的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第43-44页
   ·交往实践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现途径第44-47页
     ·交往实践要转变理念,激发引导第44-45页
     ·交往实践要注重体验第45页
     ·交往实践要贴近生活第45-46页
     ·交往实践要合作学习第46-47页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6章 主体间性的对话与课堂教学的重建第48-55页
   ·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第48-49页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静态课程下的教学第48页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教师的“独白”第48-49页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第49页
   ·什么是主体间的对话第49-51页
     ·对话意味着主体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第50页
     ·对话意味着主体间的理解第50-51页
     ·对话意味着主体间的共享第51页
   ·对话与课堂教学的重建第51-54页
     ·从静态预设到动态生成第51-52页
     ·从“知识中心”到“以人为本”第52-53页
     ·对话教学中的课堂安排第53-54页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7章 网络环境下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第55-62页
   ·网络促进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第55-57页
     ·网络的隐匿性,使主体间性的多主体成为可能第55-56页
     ·网络的交互性,加强了主体间的交往第56页
     ·网络的开放性,促进了个体及其社会性发展第56-57页
   ·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第57-58页
     ·新奇的网络交往方式对学生的吸引第57页
     ·鱼龙混杂的网络内容对学生的混淆第57-58页
     ·家庭、学校、社会对网络监控还未形成强大合力第58页
   ·坚守网络阵地,充分发挥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第58-61页
     ·加强网络环境下实践平台建设第58-59页
     ·加强网络环境下主体间的互动第59-60页
     ·改进网络技术,完善网络规范第60-61页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结论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6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第67-68页
致谢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下一篇:交互式视频点播技术(VOD)在网络教学中的研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