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颗粒碰撞与凝并模型的研究
| 致谢 | 第1-7页 |
|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12页 |
| 图清单 | 第12-14页 |
| 表清单 | 第14-15页 |
| 1 绪论 | 第15-27页 |
| ·引言 | 第15-16页 |
| ·颗粒污染物的来源 | 第16-18页 |
| ·自然来源 | 第16-17页 |
| ·人为来源 | 第17-18页 |
| ·颗粒污染物的危害 | 第18-20页 |
| ·颗粒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第18-19页 |
| ·颗粒污染物对植物及财产的危害 | 第19-20页 |
| ·颗粒污染物对能见度的影响 | 第2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 ·国外研究情况 | 第20-23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 ·课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 ·课题意义 | 第24页 |
| ·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 ·小结 | 第26-27页 |
| 2 颗粒碰撞理论基础 | 第27-40页 |
| ·范德华力 | 第27-30页 |
| ·弹性形变力 | 第30-31页 |
| ·静电力 | 第31-34页 |
| ·Stokes 阻力 | 第34-35页 |
| ·润滑力 | 第35-37页 |
| ·重力 | 第37-38页 |
| ·Maxwell 速度分布 | 第38页 |
| ·小结 | 第38-40页 |
| 3 两个对称的球形颗粒的凝并 | 第40-57页 |
| ·建立碰撞模型的前提假设 | 第40页 |
| ·中性颗粒的对心碰撞 | 第40-46页 |
| ·凝并的模型 | 第40-41页 |
| ·压缩阶段的计算 | 第41-43页 |
| ·回弹阶段的计算 | 第43-45页 |
| ·碰撞效率 | 第45-46页 |
| ·中性颗粒的非对心碰撞 | 第46-51页 |
| ·凝并的模型 | 第46-47页 |
| ·压缩阶段的计算 | 第47-49页 |
| ·回弹阶段的计算 | 第49-50页 |
| ·碰撞效率 | 第50-51页 |
| ·带电颗粒的碰撞 | 第51-56页 |
| ·凝并的模型 | 第51页 |
| ·压缩阶段的计算 | 第51-52页 |
| ·回弹阶段的计算 | 第52-54页 |
| ·碰撞效率 | 第54-56页 |
| ·小结 | 第56-57页 |
| 4 两个非对称球形颗粒的凝并 | 第57-63页 |
| ·凝并的模型 | 第57-58页 |
| ·压缩阶段的计算 | 第58-59页 |
| ·回弹阶段的计算 | 第59-61页 |
| ·碰撞效率 | 第61-62页 |
| ·小结 | 第62-63页 |
| 5 多分散颗粒的凝并 | 第63-77页 |
| ·多分散模型 | 第63-65页 |
| ·多分散颗粒运输方程 | 第63-64页 |
| ·凝并核 | 第64-65页 |
| ·颗粒的尺寸分布 | 第65-71页 |
| ·对数正态分布函数 | 第65页 |
| ·矩方法 | 第65-6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7-71页 |
| ·颗粒的凝并率 | 第71-72页 |
| ·碰撞效率的修正 | 第72-76页 |
| ·总的碰撞效率 | 第72-75页 |
| ·对凝并率的修正 | 第75-76页 |
| ·小结 | 第76-77页 |
| 6 颗粒在壁面的沉积 | 第77-89页 |
| ·范德华力 | 第77页 |
| ·颗粒与竖直壁面的碰撞 | 第77-83页 |
| ·沉积的模型 | 第77-78页 |
| ·压缩阶段的计算 | 第78-79页 |
| ·回弹阶段的计算 | 第79-80页 |
| ·附着效率 | 第80-81页 |
| ·对沉积率的修正 | 第81-83页 |
| ·颗粒与水平壁面的碰撞 | 第83-88页 |
| ·沉积的模型 | 第83-84页 |
| ·压缩阶段和回弹阶段的方程组 | 第84页 |
| ·附着效率 | 第84-86页 |
| ·对沉积率的修正 | 第86-88页 |
| ·小结 | 第88-89页 |
| 7 总结与展望 | 第89-91页 |
| ·全文总结 | 第89-90页 |
|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90页 |
| ·研究展望 | 第90-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7页 |
| 作者简历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