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地区开发史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选题目的 | 第11-12页 |
·选题意义 | 第12页 |
·选题的依据 | 第12-14页 |
·理论依据 | 第12-13页 |
·现实依据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4-18页 |
·河湟民族人口史 | 第14-15页 |
·河湟农业经济史 | 第15-16页 |
·河湟区域开发史 | 第16-17页 |
·河湟生态环境史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文献研究法 | 第19页 |
·历史地理研究法 | 第19页 |
·综合分析法 | 第19页 |
·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河湟地区开发的自然环境 | 第21-28页 |
·自然地理条件 | 第21页 |
·区域范围 | 第21页 |
·区域特征 | 第21页 |
·生态环境现状 | 第21-23页 |
·人口压力大 | 第22页 |
·结构不合理 | 第22页 |
·土地沙漠化 | 第22页 |
·自然灾害多发 | 第22-23页 |
·土壤盐渍化 | 第23页 |
·水污染严重 | 第23页 |
·环境变化成因 | 第23-28页 |
·土地承载不足 | 第24-25页 |
·水土流失加剧 | 第25-26页 |
·黄河水患严重 | 第26页 |
·自然灾害频仍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河湟地区开发的技术 | 第28-38页 |
·调整作物结构 | 第28-31页 |
·粮食作物构成的变化 | 第28-30页 |
·经济作物构成的变化 | 第30-31页 |
·耕作栽培技术 | 第31-33页 |
·牛耕铁犁的划时代意义 | 第31页 |
·水碓和水磨技术的推广 | 第31-32页 |
·土地耕作技术的深化 | 第32-33页 |
·政府开发行为 | 第33-38页 |
·赵充国河湟屯田 | 第33-34页 |
·明王朝军屯制度 | 第34-36页 |
·渠道建设、修葺故渠 | 第36-38页 |
第四章 河湟地区开发的政策调整 | 第38-46页 |
·农业政策调整的背景 | 第38-41页 |
·异于内郡的特殊政治制度 | 第38-39页 |
·移民屯田无法任意拓展 | 第39页 |
·茶马互市、以茶易马 | 第39-40页 |
·土留参治、以流治土 | 第40页 |
·僧徒划导、政教合一 | 第40-41页 |
·农业政策调整的方式 | 第41-44页 |
·与民休息、轻徭薄赋 | 第41-42页 |
·劝课农桑、传授技艺 | 第42页 |
·广置军屯、垦殖荒田 | 第42-43页 |
·兴修水利、抗旱排涝 | 第43-44页 |
·改进农具、推广农技 | 第44页 |
·农业政策调整的成效 | 第44-46页 |
·强化地区统治、巩固西北边防 | 第44页 |
·改变民族构成、加深交流联系 | 第44-45页 |
·推动经济发展、促使文化繁荣 | 第45-4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6-51页 |
·区域生态建设 | 第46-49页 |
·加强危机意识 | 第46页 |
·优化资源配置 | 第46-47页 |
·开发保护并举 | 第47页 |
·调整结构、高效利用 | 第47-48页 |
·控制人口、科学决策 | 第48页 |
·重视动态监测 | 第48页 |
·建设信息网络 | 第48-49页 |
·发展生态农业 | 第49-51页 |
·合理布局 | 第49页 |
·扩大植被 | 第49页 |
·治理草原 | 第49-50页 |
·开发能源 | 第50页 |
·生物保护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作者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