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网络构成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 ·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 | 第10-13页 |
| ·国外现状 | 第10-11页 |
| ·国内现状 | 第11页 |
| ·杭州市发展电动汽车的优势 | 第11-13页 |
| ·政策优势 | 第12页 |
| ·技术基础 | 第12页 |
| ·产业基础 | 第12-13页 |
| ·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网络建设现状分析 | 第13-17页 |
| ·电池困境分析 | 第14-15页 |
| ·充电站困境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 | 第15-17页 |
| ·本文所做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7-18页 |
| 第2章 “移动电网”模式的特点分析 | 第18-30页 |
| ·“移动电网”的概念 | 第18-21页 |
| ·“移动电网”定义 | 第18页 |
| ·“移动电网”内涵及电网公司定位 | 第18-19页 |
| ·“移动电网”与传统电网对比 | 第19-21页 |
| ·移动电网组成架构 | 第21-25页 |
| ·移动电网管理平台 | 第25-27页 |
| ·业务模型 | 第25-26页 |
| ·功能架构 | 第26页 |
| ·运行架构 | 第26-27页 |
| ·“移动电网”服务流程 | 第27-28页 |
| ·标准电池配送流程 | 第27页 |
| ·用户获取服务流程 | 第27-28页 |
| ·“移动电网”储能模式 | 第28-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3章 杭州充换电服务网络构成模式分析 | 第30-36页 |
| ·杭州市电动汽车保有量分析 | 第30页 |
| ·两种充电站建设模式综合分析 | 第30-32页 |
| ·集中充电及配送模式 | 第30-31页 |
| ·充换电站模式 | 第31-32页 |
| ·充换电设施规划建设思路 | 第32页 |
| ·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规模分析 | 第32-35页 |
| ·电动汽车的换电需求分析 | 第33页 |
| ·电动汽车充电站服务能力 | 第33-35页 |
| ·集中充电站 | 第34页 |
| ·充换电站 | 第34页 |
| ·配送站 | 第34-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4章 依托城市综合体的充换电站典型设计方案 | 第36-52页 |
| ·充换电系统部分 | 第36-41页 |
| ·充换电系统电气接线原理 | 第36页 |
| ·充换电系统主设备 | 第36-38页 |
| ·充换电系统运维设备 | 第38页 |
| ·充换电设备布置 | 第38-41页 |
| ·供配电系统部分 | 第41-46页 |
| ·电源接入方式及电气接线 | 第41页 |
| ·供电变压器容量及参数选择 | 第41-42页 |
| ·中低压设备选型 | 第42页 |
| ·谐波治理 | 第42-43页 |
| ·计量原则 | 第43页 |
| ·电气照明 | 第43页 |
| ·防雷接地及过电压保护 | 第43-44页 |
| ·电缆敷设 | 第44-46页 |
| ·监控系统配置 | 第46-49页 |
| ·系统设备配置 | 第46页 |
| ·系统网络结构 | 第46页 |
| ·系统支撑平台功能 | 第46-47页 |
| ·系统安全 | 第47-49页 |
| ·通信系统配置 | 第49页 |
| ·主要设备及材料清册 | 第49-50页 |
| ·杭州“十二五”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规划 | 第50-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5章 电动汽车充换电网络建设方式的效益分析 | 第52-57页 |
| ·社会效益 | 第52-53页 |
| ·提高土地利用率 | 第52页 |
| ·提高电网的使用效率 | 第52页 |
| ·有利于电动汽车的快速推广 | 第52页 |
| ·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 第52-53页 |
| ·经济效益 | 第53-56页 |
| ·边界条件 | 第53页 |
| ·效益测算 | 第53-55页 |
| ·影响效益的敏感因素分析 | 第55-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8页 |
| ·研究成果总结 | 第57页 |
|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作者简介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