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智能材料结构的发展与现状 | 第13-15页 |
·智能材料结构中的驱动元件 | 第15-16页 |
·提高压电元件驱动性能的途径 | 第16-17页 |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交叉指形电极压电驱动元件的研究概况 | 第18-20页 |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压电元件基础理论 | 第21-27页 |
·压电本构方程 | 第21-23页 |
·正压电效应和逆压电效应 | 第21页 |
·压电陶瓷力电耦合本构关系方程 | 第21-23页 |
·有限元方法及ANSYS | 第23-24页 |
·ANSYS 环境下材料参数的输入 | 第24-26页 |
·普通电极压电驱动元件ANSYS 环境下材料参数输入 | 第24-25页 |
·交叉指形电极压电驱动元件ANSYS 环境下材料参数输入 | 第25页 |
·聚合物相材料参数的输入 | 第25-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纯陶瓷压电元件驱动性能仿真研究 | 第27-42页 |
·纯陶瓷压电驱动元件 | 第27-29页 |
·普通电极压电纯陶瓷驱动元件 | 第27-28页 |
·交叉指形电极压电纯陶瓷驱动元件 | 第28-29页 |
·理论计算、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29-33页 |
·驱动器结构尺寸的确定 | 第29页 |
·理论计算 | 第29-30页 |
·有限元仿真计算 | 第30-32页 |
·结果对比分析 | 第32-33页 |
·交叉指形电极压电元件驱动性能分析 | 第33-40页 |
·交叉指形电极压电元件的静电场分析 | 第33-35页 |
·分支电极中心距对压电纯陶瓷元件驱动性能的影响 | 第35-36页 |
·分支电极宽度对压电纯陶瓷元件驱动性能的影响 | 第36-37页 |
·压电陶瓷弹性模量对纯陶瓷压电元件驱动性能的影响 | 第37-39页 |
·压电陶瓷泊松比对压电纯陶瓷元件驱动性能的影响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压电纤维复合材料驱动性能仿真研究 | 第42-59页 |
·压电复合材料的分类 | 第42-44页 |
·压电纤维复合材料及其本构方程 | 第44-47页 |
·普通电极1-3 型压电纤维复合材料 | 第44-46页 |
·交叉指形电极1-3 型压电纤维复合材料 | 第46-47页 |
·驱动性能分析 | 第47-57页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8-49页 |
·交叉指形电极结构关键尺寸对驱动性能的影响 | 第49-50页 |
·聚合物层厚度对驱动性能的影响 | 第50-51页 |
·聚合物宽度对驱动性能的影响 | 第51-52页 |
·压电陶瓷纤维截面尺寸对驱动性能的影响 | 第52-53页 |
·聚合物相弹性模量对驱动性能的影响 | 第53-55页 |
·聚合物相泊松比对驱动性能的影响 | 第55-56页 |
·聚合物相相对介电常数对驱动性能的影响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 交叉指形电极压电元件实验研究 | 第59-69页 |
·样品制备 | 第59-60页 |
·极化工艺参数的确定 | 第60-64页 |
·极化电压的确定 | 第60-62页 |
·极化温度的确定 | 第62-63页 |
·极化时间的确定 | 第63页 |
·极化过程 | 第63-64页 |
·不同极化条件对驱动性能的影响 | 第64-68页 |
·极化电压对驱动性能的影响 | 第65-66页 |
·极化温度对驱动性能的影响 | 第66-67页 |
·极化时间对驱动性能的影响 | 第67-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