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1 绪论 | 第7-12页 |
| ·课题目的和意义 | 第7-8页 |
| ·国内外相干体技术的研究状况 | 第8-9页 |
|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改进 | 第9-10页 |
| ·论文的结构 | 第10-12页 |
| 2 三维地震数据断层检测的原理及一般方法 | 第12-22页 |
| ·三维地震勘探的必要性 | 第12页 |
| ·三维地震数据的物理含义 | 第12-14页 |
| ·三维数据文件的格式 | 第14-15页 |
| ·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表现特征 | 第15-20页 |
| ·断层解释 | 第15-16页 |
| ·地震剖面的解释 | 第16-17页 |
| ·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 | 第17-20页 |
| ·断层识别的方法 | 第20-21页 |
| ·三维地震数据断层检测与二维图像边缘检测的区别和联系 | 第21-22页 |
| 3 三维相干断层检测的原理及几种主要方法 | 第22-47页 |
| ·三维相干断层检测的原理 | 第22-27页 |
| ·三维相干断层检测的物理原理 | 第22页 |
| ·相关函数的数学原理 | 第22-26页 |
| ·离散信号的相关系数 | 第26-27页 |
| ·基于互相关C1相干算法 | 第27-29页 |
| ·任意多道相似 C2相干算法 | 第29-32页 |
| ·本征值C3相干算法 | 第32-34页 |
| ·三代相干算法综述 | 第34-36页 |
| ·三代相干算法的统一 | 第34-35页 |
| ·三代相干算法的比较 | 第35-36页 |
| ·相干技术参数的选择 | 第36-39页 |
| ·地震道空间的组合模式 | 第36-37页 |
| ·相干道的选择 | 第37-38页 |
| ·相干时窗的选择 | 第38页 |
| ·相干时延的确定 | 第38-39页 |
| ·算法改进 | 第39-41页 |
| ·均方根相关 | 第39-40页 |
| ·速度上的改进 | 第40-41页 |
| ·灰度图像直方图均衡化及颜色表调整 | 第41-45页 |
| ·灰度图像直方图均衡化 | 第41-43页 |
| ·灰度图像转换为伪彩色 | 第43-44页 |
| ·实验结果 | 第44-45页 |
| ·对相干切片灰度拉伸 | 第45-47页 |
| ·灰度拉伸 | 第45-46页 |
| ·实验结果 | 第46-47页 |
| 4 三维地震数据断层检测实验结果分析 | 第47-66页 |
| ·实验过程 | 第47-48页 |
| ·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实际三维地震数据体实验结果分析 | 第48-62页 |
| ·数据体格式说明 | 第48页 |
| ·不同相干算法的比较 | 第48-50页 |
| ·地震道空间组合模式的实验分析 | 第50-54页 |
| ·相干道数选择的实验分析 | 第54-56页 |
| ·相干时窗选取的实验分析 | 第56-59页 |
| ·相干时延确定的实验分析 | 第59-62页 |
| ·大庆油田数据的实际三维地震数据体的实验结果 | 第62-66页 |
| ·数据的格式说明 | 第62页 |
| ·实验结果 | 第62-66页 |
| 5 结论 | 第66-68页 |
| ·三维地震数据断层检测总结 | 第66-67页 |
| ·展望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