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8-23页 |
| 一、植物内生菌的生物学功能 | 第9-12页 |
| ·内生菌的概念 | 第9-10页 |
| ·植物内生菌产生物活性物质的可能机理 | 第10页 |
| ·植物内生细菌的生物学作用 | 第10-11页 |
| ·促进宿主植物的生长发育 | 第10-11页 |
| ·增强宿主植物的抗逆性 | 第11页 |
| ·植物内生菌的生物防治作用 | 第11-12页 |
| 二、棉花黄萎病等真菌病害的防治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 ·传统的防治方法 | 第12页 |
| ·抗病育种 | 第12-13页 |
| ·生物防治 | 第13-14页 |
| 三、本项目的意义 | 第14-15页 |
| 四、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5-18页 |
| ·研究的目标 | 第15页 |
| ·研究的内容 | 第15-16页 |
| ·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6页 |
| ·采取的研究方案 | 第16-17页 |
| ·本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 第17页 |
|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8-23页 |
| 第二章 内生菌的分离纯化及初步分类 | 第23-33页 |
| 一、材料 | 第23-24页 |
| ·供试植物 | 第23页 |
| ·培养基 | 第23页 |
| ·ERIC-PCR、AP-PCR 及改进ERIC-PCR 引物序列 | 第23-24页 |
| ·ERIC-PCR 与AP-PCR 分型试剂 | 第24页 |
| 二、方法 | 第24-27页 |
| ·植株表面消毒及内生菌的分离、培养 | 第24-25页 |
| ·优化的碾碎法 | 第24页 |
| ·剖开法 | 第24-25页 |
| ·菌株的筛选 | 第25页 |
| ·PCR 反模板的制备 | 第25页 |
| ·AP-PCR 反应条件与ERIC-PCR 及改进引物后的ERIC-PCR 反应条件 | 第25-26页 |
| ·分离细菌菌株的分类鉴定 | 第26-27页 |
| ·革兰氏染色 | 第27页 |
| ·芽孢染色 | 第27页 |
| ·V-P 实验 | 第27页 |
| ·荚膜染色 | 第27页 |
| 三、结果与分析 | 第27-30页 |
| ·不同分离方法的实验结果 | 第27-28页 |
| ·菌株的初步分类 | 第28页 |
| ·AP-PCR 与ERIC - PCR 指纹图谱分析 | 第28-29页 |
| ·改进引物的ERIC-PCR 指纹图谱分析 | 第29页 |
| ·分离内生细菌的鉴定结果 | 第29-30页 |
| 四、问题与讨论 | 第30-31页 |
| ·内生菌分离方法的使用 | 第30页 |
| ·AP-PCR 与ERIC-PCR 双指纹图谱结合的优点 | 第30-31页 |
| ·展望 | 第31页 |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 第三章 农作物真菌病害拮抗菌的筛选 | 第33-37页 |
| 一、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 ·供试菌株 | 第33页 |
| ·供试病原菌 | 第33页 |
| ·培养基 | 第33-34页 |
| ·待测样品制备 | 第34页 |
| ·拮抗菌株的筛选 | 第34-35页 |
| 二、 结果与分析 | 第35-36页 |
| 三、 结论 | 第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37页 |
| 第四章 农作物致病菌拮抗菌株的鉴定 | 第37-61页 |
| 一、 材料与方法 | 第38-47页 |
| ·菌株 | 第38页 |
| ·培养基 | 第38页 |
| ·试剂 | 第38页 |
| ·形态结构和培养特性观察 | 第38-39页 |
| ·生理生化试验 | 第39-43页 |
| ·内生菌菌株基因组的提取 | 第43-44页 |
| ·菌株 16SrDNA 序列的 PCR 与测序 | 第44-45页 |
| ·XJUL-6 菌株基因组的提取 | 第45-46页 |
| ·XJUL-6菌株G+Cmo1%测定 | 第46-47页 |
| ·16SrDNA序列分析 | 第47页 |
| ·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 第47页 |
| 二、 结果与分析 | 第47-58页 |
| ·棉花黄萎病拮抗菌XJUL-6 的鉴定 | 第47-52页 |
| ·XJUL-6 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 第47-48页 |
| ·菌落及菌体形态观察 | 第48-49页 |
| ·XJUL-6生理生化特征 | 第49页 |
| ·XJUL-6的G+Cmo1%测定 | 第49-51页 |
| ·16SrDNA 序列分析 | 第51-52页 |
| ·西瓜枯萎病拮抗菌XJUL-12 的鉴定 | 第52-56页 |
| ·菌落及菌体形态观察 | 第53页 |
| ·XJUL-12 生理生化特征 | 第53页 |
| ·XJUL-12 的 G+Cmo1%测定 | 第53-54页 |
| ·16SrDNA序列分析 | 第54-55页 |
| ·分析 | 第55-56页 |
| ·黄瓜枯萎病拮抗菌XJUL-8 的初步鉴定 | 第56-58页 |
| ·菌落及菌体形态观察 | 第56页 |
| ·XJUL-8 生理生化特征 | 第56页 |
| ·16SrDNA 序列分析 | 第56-57页 |
| ·分析与讨论 | 第57-58页 |
| 三、总结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61-62页 |
| 附录 | 第62-75页 |
| 1. 培养基配方 | 第62-64页 |
| 2. 染色液及检测试剂的配制 | 第64-67页 |
| 3.鉴定菌株的 16SrDNA 测序报告单 | 第67-73页 |
| 4. 英文名称对照表 | 第73-74页 |
| 5. 所用设备仪器简介 | 第74-75页 |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