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1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电能质量的基本内容 | 第17-21页 |
·电能质量扰动分类 | 第17-18页 |
·电能质量问题的危害 | 第18-20页 |
·电能质量问题的解决方案 | 第20-21页 |
·统一电能质量调节器的研究现状 | 第21-29页 |
·UPQC的基本原理 | 第22页 |
·UPQC的拓扑结构 | 第22-24页 |
·UPQC的检测方法 | 第24-27页 |
·UPQC的控制策略 | 第27-29页 |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9-31页 |
第2章 UPQC电压电流信号检测方法 | 第31-45页 |
·引言 | 第31页 |
·三角函数运算在电压电流信号检测中的作用 | 第31-34页 |
·余弦函数在信号基波成分初相位检测中的作用 | 第32-33页 |
·正弦函数在信号基波成分幅值检测中的作用 | 第33-34页 |
·电压电流检测新方法 | 第34-39页 |
·UPQC基波电压检测方法 | 第34-37页 |
·UPQC基波电流检测方法 | 第37-39页 |
·新检测方法与传统dq0 方法的比较 | 第39-40页 |
·仿真分析 | 第40-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3章 UPQC完全解耦模型的建立方法 | 第45-60页 |
·引言 | 第45-46页 |
·基于dq变换的UPQC数学模型 | 第46-51页 |
·UPQC串并联部分的基本微分方程 | 第46-48页 |
·UPQC在dq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第48-51页 |
·dq数学模型中交叉耦合项的不完全解耦处理 | 第51-52页 |
·dq数学模型中交叉耦合项的完全解耦方法 | 第52-57页 |
·dq坐标系与αβ坐标系的关系 | 第52-54页 |
·完全解耦方法 | 第54-57页 |
·UPQC的完全解耦模型 | 第57-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4章 UPQC控制模式与控制策略 | 第60-83页 |
·引言 | 第60-61页 |
·串压并流模式的控制策略 | 第61-71页 |
·UPQC串联部分控制策略 | 第62-64页 |
·UPQC并联部分控制策略 | 第64-67页 |
·串压并流模式的仿真分析 | 第67-71页 |
·串流并压模式的控制策略 | 第71-79页 |
·UPQC串联部分控制策略 | 第72-75页 |
·UPQC并联部分控制策略 | 第75-76页 |
·串流并压模式的仿真分析 | 第76-79页 |
·两种模式控制策略的比较 | 第79-81页 |
·实验研究 | 第81-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5章 UPQC直流电容电压的PIλDμ控制 | 第83-95页 |
·引言 | 第83-84页 |
·分数阶微积分的基本定义与基本特性 | 第84-85页 |
·分数阶微积分的基本定义 | 第84-85页 |
·分数阶微积分的基本特性 | 第85页 |
·基于PIλDμ的UPQC直流电容电压控制 | 第85-89页 |
·PIλDμ控制器 | 第85-87页 |
·UPQC直流电容电压控制系统 | 第87-88页 |
·UPQC直流电容电压PIλDμ控制器的实现 | 第88-89页 |
·参数λ和μ对UPQC直流电容电压影响的仿真分析 | 第89-91页 |
·λ对直流电容电压控制效果的影响分析 | 第90-91页 |
·μ对直流电容电压控制效果的影响分析 | 第91页 |
·UPQC直流电容电压PIλDμ控制动态效果仿真分析 | 第91-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结论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8页 |
附录A UPQC实验样机外观与电路结构图 | 第108-11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0-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
个人简历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