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晶态二氧化硅的辐照增强扩散效应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目录 | 第9-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玻璃微球充气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玻璃的粒子注入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 ·离子注入玻璃对光学性质的影响 | 第17-19页 |
| ·玻璃结构变化和化合物形成、分相和晶化 | 第19-20页 |
| ·粒子注入玻璃的正电子湮没研究 | 第20-22页 |
| ·玻璃中的扩散 | 第22页 |
| ·课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 第22-23页 |
|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技术难题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原理 | 第25-43页 |
| ·重带电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 | 第25-30页 |
| ·中子与物质相互作用 | 第30-32页 |
| ·电子和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 第32-33页 |
| ·带电粒子的能量损失 | 第33-39页 |
| ·高速带电粒子的电子阻止 | 第33-36页 |
| ·低速带电粒子的电子阻止 | 第36-38页 |
| ·核阻止 | 第38页 |
| ·固体晶格的集体激发 | 第38-39页 |
| ·中子的能量损失 | 第39页 |
| ·射程及投影射程 | 第39-40页 |
| ·小结 | 第40-43页 |
| 第三章 辐照损伤及 SRIM程序简介 | 第43-59页 |
| ·位移过程及级联碰撞 | 第43-49页 |
| ·位移过程 | 第43-46页 |
| ·级联碰撞 | 第46-49页 |
| ·位移损伤缺陷 | 第49-51页 |
| ·点缺陷 | 第49-51页 |
| ·复合缺陷及无定型损伤区 | 第51页 |
| ·退火效应 | 第51-52页 |
| ·辐照增强扩散效应 | 第52-56页 |
| ·空位扩散机制 | 第53-55页 |
| ·间隙子增强扩散机制 | 第55-56页 |
| ·多元扩散模型 | 第56页 |
| ·SRIM程序简介 | 第56-59页 |
| 第四章 带电离子及中子辐照对玻璃扩散性能的影响 | 第59-95页 |
| ·质子 | 第59-61页 |
| ·实验方法 | 第59-60页 |
| ·测试结果 | 第60-61页 |
| ·F离子 | 第61-62页 |
| ·CU离子辐照 | 第62-64页 |
| ·实验装置及实验条件 | 第62页 |
| ·测试结果 | 第62-64页 |
| ·AR离子辐照 | 第64-66页 |
| ·实验方法 | 第64-65页 |
| ·扩散性能测试结果 | 第65-66页 |
| ·中子辐照对玻璃扩散性能的影响 | 第66-74页 |
| ·实验方法 | 第68-69页 |
| ·测试结果 | 第69-74页 |
| ·其他测试结果及讨论 | 第74-81页 |
| ·正电子湮没测试 | 第74-77页 |
| ·XPS测试结果 | 第77页 |
| ·玻璃片辐照后的扩散背散射测试结果 | 第77-81页 |
| ·玻璃中的扩散和扩散方程的解 | 第81-84页 |
| ·辐射损伤的模拟计算 | 第84-89页 |
| ·中子辐照与带电离子辐照的比较 | 第89-93页 |
| ·中子与带电离子辐照过程热效应比较 | 第90-91页 |
| ·中子和带电离子辐照玻璃微球的平均温升比较 | 第90页 |
| ·中子和带电离子辐照玻璃微球局部温升 | 第90-91页 |
| ·退火效应比较 | 第91-93页 |
| ·小结 | 第93-95页 |
|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 第95-97页 |
| ·结论 | 第95-96页 |
| ·今后工作建议 | 第96-97页 |
| 参考文献 | 第97-103页 |
| 科研成果简介 | 第103-104页 |
| 致谢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