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发电、发电厂论文--配电设备和电气接线论文

电压凹陷和短时间断及其对配电系统可靠性影响的分析

第一章 绪论第1-15页
 1.1 研究电压凹陷和短时间断的意义第7-9页
  1.1.1 现代电能质量问题的提出第7-8页
  1.1.2 电压凹陷和短时间断问题的提出第8-9页
 1.2 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第9-13页
  1.2.1 电压凹陷的研究现状第9-12页
  1.2.2 电能质量对配电系统可靠性影响的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 本论文所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3-15页
第二章 短时间断、电压凹陷及凹陷域的分析第15-35页
 2.1 短时电压间断的基本分析第15-17页
  2.1.1 短时电压间断的定义第15页
  2.1.2 短时电压间断的起因第15-16页
  2.1.3 关于短时电压间断的国际标准第16页
  2.1.4 短时电压间断对设备的影响第16-17页
 2.2 电压凹陷的基本分析第17-24页
  2.2.1 电压凹陷的定义第17页
  2.2.2 电压凹陷的起因第17-19页
  2.2.3 影响电压凹陷特征量的因素第19-20页
  2.2.4 电压凹陷三大特征量的描述第20-22页
  2.2.5 设备对电压凹陷的敏感度第22-24页
 2.3 电压凹陷域的分析第24-35页
  2.3.1 临界距离法第24-27页
   2.3.1.1 故障点位于配电系统变压器前第25-26页
   2.3.1.2 故障点位于配电系统变压器后第26-27页
  2.3.2 故障点法第27-31页
   2.3.2.1 故障点的选取第28-29页
   2.3.2.2 故障点之间的距离第29-30页
   2.3.2.3 凹陷域的细化第30-31页
  2.3.3 影响凹陷域的因素第31-33页
  2.3.4 小结第33-35页
第三章 配电系统可靠性分析第35-46页
 3.1 引言第35-36页
 3.2 研究方法第36-37页
 3.3 供电质量对配电系统可靠性的影响第37-41页
  3.3.1 负荷的敏感程度第38-39页
  3.3.2 CBEMA曲线第39-41页
 3.4 可靠性指标第41-44页
  3.4.1 经典的可靠性指标第41-42页
  3.4.2 计入有效值变化的可靠性指标第42-44页
 3.5 减少电压凹陷和短时间断的措施第44-46页
第四章 计入电压凹陷和短时间断的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程序设计第46-60页
 4.1 国内外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软件现状第46页
 4.2 程序的总体设计第46-50页
  4.2.1 本程序的特点第47页
  4.2.2 程序结构的制定第47-49页
  4.2.3 可靠性评估程序的主程序流程第49-50页
 4.3 元件的数学模型与故障模式第50-54页
  4.3.1 断路器故障模型第50-51页
   4.3.1.1 常闭断路器拒分第50-51页
   4.3.1.2 常开断路器拒合第51页
  4.3.2 母线模型第51页
  4.3.3 输电线故障模型第51-53页
   4.3.3.1 独立故障第52页
   4.3.3.2 相关故障第52页
   4.3.3.3 共同模式故障第52-53页
  4.3.4 变压器模型与故障模式第53页
  4.3.5 重合闸模型第53页
  4.3.6 可靠性评估中负荷的处理第53-54页
 4.4 配电系统运行状态的选择第54-60页
  4.4.1 元件运行状态的模拟第54-55页
  4.4.2 配电系统运行状态的模拟第55-57页
  4.4.3 配电系统运行状态选择的程序实现第57-60页
第五章 可靠性计算结果与分析第60-69页
 5.1 引言第60-62页
 5.2 本论文所采用的网络结构第62-63页
 5.3 影响配电系统可靠性的因素第63-68页
  5.3.1 电压凹陷和短时间断对可靠性的影响第63-65页
  5.3.2 电压凹陷的统计范围对可靠性的影响第65-67页
  5.3.3 负荷敏感程度与可靠性的关系第67-68页
 5.4 小结第68-69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9-71页
附录1: 部分计算结果第71-73页
附件2: 部分IEEE DRTS数据第73-76页
参考文献第76-79页
致谢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用前向神经网络预测纯饱和液体的物性
下一篇:张孝祥及其词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