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论 | 第1-23页 |
第一节 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中国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下降状况 | 第12-18页 |
一、上市公司名义绩效和实际绩效的变动 | 第12-14页 |
二、上市公司成长变动情况 | 第14-17页 |
三、上市公司质量仍然有待提高 | 第17-18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第四节 本文结构安排 | 第20-23页 |
第二章 研究进展及其现实状况 | 第23-52页 |
第一节 若干概念界定 | 第23-29页 |
一、经营业绩:静态分析 | 第23-27页 |
二、经营业绩:动态分析 | 第27-29页 |
第二节 企业经营业绩下降的理论框架:一个综述 | 第29-46页 |
一、经营业绩动态的技术因素:古典与新古典经济学观点 | 第29-31页 |
二、经营业绩动态的制度与组织因素:新制度经济学观点 | 第31-37页 |
三、经营业绩动态的能力形成与积累:演进经济学观点 | 第37-41页 |
四、影响企业经营业绩动态的环境因素 | 第41-46页 |
第三节 中国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下降的研究框架 | 第46-52页 |
一、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因素 | 第46-47页 |
二、经营业绩决定的一个理论模型 | 第47-52页 |
第三章 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下降的实证(I):从治理结构角度分析 | 第52-71页 |
第一节 公司治理与经营业绩的逻辑关系 | 第52-56页 |
一、公司治理与经营业绩关系的本质 | 第52-54页 |
二、公司治理对经营业绩的作用机制 | 第54-56页 |
第二节 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与经营业绩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 第56-71页 |
一、股权结构对公司经营业绩影响 | 第56-61页 |
二、大股东操纵董事会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 | 第61-64页 |
三、内部人控制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 | 第64-66页 |
四、企业家特殊寻租行为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 | 第66-67页 |
五、优化股权结构,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 第67-71页 |
第四章 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下降的实证(Ⅱ):市场结构角度的分析 | 第71-85页 |
第一节 市场结构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统计描述 | 第71-75页 |
一、商业类上市公司的市场结构与经营业绩 | 第71-74页 |
二、公用事业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 | 第74-75页 |
第二节 市场过度竞争格局下的应对策略:以商业企业为例 | 第75-85页 |
一、商业类上市公司的业态创新及其对绩效的影响 | 第75-80页 |
二、商业类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 | 第80-82页 |
三、商业类上市公司的重组 | 第82-83页 |
四、相关建议 | 第83-85页 |
第五章 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下降的实证(Ⅲ):证券市场制度环境的影响 | 第85-101页 |
第一节 发行市场的机制缺陷弱化了市场对企业的选择 | 第85-92页 |
一、发行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其缺陷 | 第86-88页 |
二、一级市场的无风险收益过高,弱化了市场选择机制的发挥 | 第88-92页 |
第二节 退市机制的缺乏使市场缺乏动态自平衡机制 | 第92-97页 |
一、市场存在自平衡机制 | 第92-94页 |
二、我国证券市场缺乏退市机制,使整体业绩受到影响 | 第94-96页 |
三、多层次的证券市场缺位,上市公司退市缺乏出口 | 第96-97页 |
第三节 监管弱化,导致了市场主体行为的扭曲 | 第97-101页 |
一、证券公司行为不规范 | 第97页 |
二、上市公司的行为不规范 | 第97-98页 |
三、中介机构缺乏诚信,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失真 | 第98-101页 |
第六章 经营业绩下降倾向的解决方式(1):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 | 第101-125页 |
第一节 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现象 | 第101-104页 |
第二节 资产重组的文献综述 | 第104-106页 |
第三节 资产重组的绩效分析 | 第106-115页 |
一、财务指标的选择 | 第106-108页 |
二、实证研究结论 | 第108-114页 |
三、影响结果可靠性的因素 | 第114-115页 |
第四节 资产重组的市场反应 | 第115-124页 |
第五节 本章结论 | 第124-125页 |
第七章 经营业绩下降倾向的解决方式(Ⅱ):强化制度建设和环境约束 | 第125-147页 |
第一节 上市公司的选择机制:上市制度的规则完善 | 第125-130页 |
一、发行方式的市场化 | 第125-127页 |
二、新股定价的市场化 | 第127-130页 |
第二节 上市公司内部制度完善:优化企业治理结构 | 第130-142页 |
一、通过国有股、法人股流通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 | 第130-134页 |
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 第134-136页 |
三、实行股票期权制度,完善上市公司的激励机制 | 第136-142页 |
第三节 上市公司的淘汰机制:退出制度的建立 | 第142-144页 |
第四节 引入保荐人制度 | 第144-145页 |
第五节 法律方面的完善 | 第145-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