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 第1-13页 |
第一章 国际航空法的发展与“华沙”责任体制的形成 | 第13-22页 |
第一节 国际航空法上的三个重要公约的制定 | 第14-16页 |
一、 1919年《巴黎公约》 | 第14页 |
二、 1928年《哈瓦那公约》 | 第14-15页 |
三、 1944年《芝加哥公约》 | 第15-16页 |
第二节 推动国际航空法研究的二个重要组织 | 第16-21页 |
一、 国际航空法学专家技术委员会 | 第16-19页 |
二、 国际民用航空组织法律委员会 | 第19-21页 |
第三节 “华沙”责任体制的形成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华沙”责任体制的具体内容和外围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 第22-37页 |
第一节 “华沙”责任体制的具体内容 | 第22-31页 |
一、 1929年《华沙公约》 | 第23-26页 |
二、 1955年《海牙议定书》 | 第26-30页 |
三、 1961年《瓜达拉哈拉公约》 | 第30页 |
四、 1971年《危地马拉城议定书》 | 第30-31页 |
五、 1975年的《蒙特利尔第一号附加议定书》 | 第31页 |
六、 1975年的《蒙特利尔第二号附加议定书》 | 第31页 |
七、 1975年的《蒙特利尔第三号附加议定书》 | 第31页 |
八、 1975年的《蒙特利尔第四号附加议定书》 | 第31页 |
第二节 “华沙”责任体制的发展 | 第31-36页 |
一、 1966年《蒙特利尔临时协议》 | 第32-33页 |
二、 1995年《国际航协承运人间有关旅客责任的协议》和1966年《关于实施国际航协承运人间有关旅客责任协议的措施的协议》 | 第33-36页 |
第三节 “华沙”责任体制存在的问题 | 第36-37页 |
第三章 我国《民用航空法》的渊源、内容、特点 | 第37-41页 |
第一节 我国《民用航空法》的渊源 | 第37-39页 |
一、 国务院或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的行政法规和规章 | 第37-39页 |
二、 中国加入或缔结的国际公约 | 第39页 |
第二节 我国《民用航空法》的制定及其内容 | 第39-40页 |
第三节 我国《民用航空法》的特点 | 第40-41页 |
第四章 我国《民用航空法》责任体制的框架及其特点 | 第41-47页 |
第一节 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责任 | 第41-45页 |
一、 责任期间和责任范围 | 第41-43页 |
二、 责任限额 | 第43-44页 |
三、 索赔时效和诉讼时效 | 第44-45页 |
第二节 航空承运人对地面第三人损害的赔偿责任 | 第45-47页 |
第五章 “华沙”责任体制的改革及其双梯度责任制度的确立 | 第47-50页 |
第一节 “华沙”责任体制的改革及其新公约草案的特点 | 第47-48页 |
一、 “华沙”责任体制的改革和新公约草案制定的背景 | 第47页 |
二、 新公约草案的特点 | 第47-48页 |
第二节 双梯度责任制度的确立及其内容 | 第48-50页 |
一、 双梯度责任制度的确立 | 第48-49页 |
二、 双梯度责任制度的内容 | 第49-50页 |
第六章 新公约草案与旧“华沙”责任体制的差异 | 第50-53页 |
一、 旅客人身伤亡赔偿 | 第51页 |
二、 延误、行李和货物的责任限额 | 第51-52页 |
三、 责任限额的修订 | 第52页 |
四、 实际损失赔偿原则 | 第52页 |
五、 管辖权问题 | 第52页 |
六、 关于货运 | 第52-53页 |
七、 关于声明 | 第53页 |
第七章 新公约草案对我国航空公司及法律制度的影响 | 第53-60页 |
第一节 新公约草案对我国航空公司的影响 | 第53-55页 |
第二节 对我国《民用航空法》的影响 | 第55-60页 |
一、 我国是否应成为新公约草案的缔约国 | 第56-57页 |
二、 如我国加入新公约草案,对我国《民用航空法》的影响 | 第57-60页 |
结束语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