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通信论文--电声技术和语音信号处理论文--语音信号处理论文--语音增强论文

基于二值掩蔽和感知小波包变换的语音增强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5页
   ·语音增强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语音增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第10-11页
   ·语音增强研究的难点分析第11-13页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章节安排第13-15页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第13-14页
     ·本文的章节安排第14-15页
第二章 语音增强的理论基础第15-22页
   ·语音信号的产生模型及特性第15-17页
     ·语音信号的产生模型第15-17页
     ·语音的特性第17页
   ·噪声的特性第17-18页
   ·人耳听觉特性第18-19页
   ·语音增强的主客观评价第19-21页
     ·客观评价标准第19-21页
     ·主观评价标准第21页
   ·本章小结第21-22页
第三章 谱减类语音增强算法第22-27页
   ·功率谱减法第22-24页
   ·非线性谱减法第24页
   ·多带谱减法第24-26页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四章 基于感知小波包变换的语音增强方法第27-47页
   ·引言第27页
   ·小波变换的基本原理第27-31页
     ·小波理论的提出第27-28页
     ·连续小波变换第28-29页
     ·离散小波变换第29-30页
     ·小波包变换第30-31页
   ·小波阈值去噪法第31-34页
   ·基于感知小波包变换的语音增强方法第34-46页
     ·感知小波包变换第34-39页
     ·听觉掩蔽阈值的计算第39-42页
     ·基于谱减参数最优化的时频感知语音增强第42-46页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五章 基于二值掩蔽和感知小波包变换的语音增强研究第47-62页
   ·引言第47页
   ·二值掩蔽的理论及模型第47-59页
     ·最优二值掩蔽的理论基础第47-52页
     ·时频单元分割第52-53页
     ·特征向量提取第53-54页
     ·二值掩蔽模型第54-59页
   ·基于二值掩蔽和感知小波包变换的语音增强研究第59-61页
     ·二值掩蔽模型匹配第59页
     ·清音信号子带重构第59-60页
     ·清浊音合成第60-61页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六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62-69页
   ·实验结果第62-66页
   ·语音增强效果的主客观评价第66-68页
     ·客观评价第66-68页
     ·主观评价第68页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69-71页
   ·论文工作总结第69-70页
   ·对下一步工作的展望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6-77页
致谢第77-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应用于移动设备的分形天线的研究与设计
下一篇:基于IPv6的多路并发流传输和分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