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资源调2查与水利规划论文--水资源开发论文

生命周期条件下水资源增值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5页
   ·研究背景第15-19页
     ·水资源数量紧缺,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第15-16页
     ·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资源浪费问题突出第16页
     ·水资源质量下降,污染现象严重第16-18页
     ·水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明显恶化第18页
     ·加强和改善水资源管理,应对水资源危机刻不容缓第18-19页
     ·应用生命周期理论指导水资源管理、实现水资源增值是应对水危机的重要手段第19页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9-21页
     ·研究目的第19-20页
     ·研究意义第20-21页
   ·研究方案第21页
     ·方法论和研究思路第21页
     ·文献与资料获取第21页
     ·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第21页
   ·研究内容与框架第21-23页
     ·研究内容第21-22页
     ·研究框架第22-23页
     ·论文结构安排第23页
   ·可能的创新第23-25页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25-35页
   ·国内研究进展第25-29页
     ·水资源生命周期及其评价第25页
     ·水资源资产与价值第25-28页
     ·水资源增值第28-29页
     ·水资源管理第29页
   ·国外研究进展第29-34页
     ·水资源生命周期及其评价第30-32页
     ·水资源资产与价值第32页
     ·水资源增值第32-33页
     ·水资源管理第33-34页
   ·国内外研究评述第34-35页
第三章 水资源生命周期与评价第35-46页
   ·水资源生命周期第35-41页
     ·水资源生命周期概念内涵第35-36页
     ·水资源生命周期特征与分类第36-37页
     ·水资源生命周期实物量与价值量流动第37-41页
   ·水资源生命周期评价第41-44页
     ·水资源生命周期评价概念内涵第41-42页
     ·水资源生命周期评价的特征与分类第42-44页
   ·水资源生命周期及其评价的应用第44-46页
第四章 水资源增值理论与模型第46-53页
   ·水资源增值的相关理论第46-48页
     ·资本与资本增值性第46页
     ·自然资本及其增值理论第46-47页
     ·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增值第47-48页
   ·水资源增值概念内涵第48页
   ·水资源增值模型第48-53页
     ·水资源增值两极效应第48页
     ·水资源增值耦合内涵与意义第48-49页
     ·水资源耦合增值模型第49页
     ·主要水资源增值过程估算第49-52页
     ·水资源耦合增值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诊断判别标准第52-53页
第五章 生命周期条件下水资源增值模式与途径第53-77页
   ·生命周期条件下农业用水增值模式与途径第53-61页
     ·农业用水的生命周期阶段划分第53-54页
     ·生命周期条件下农业用水的主要增值模式第54-56页
     ·生命周期条件下农业用水增值的途径第56-59页
     ·农业用水生命周期增值的宏观战略与管理措施第59-61页
   ·生命周期条件下工业用水增值模式与途径第61-70页
     ·工业用水的生命周期阶段划分第61-63页
     ·生命周期条件下工业用水的主要增值模式第63-64页
     ·生命周期条件下工业用水增值的途径第64-68页
     ·工业用水生命周期增值的宏观战略与管理措施第68-70页
   ·生命周期条件下生活用水增值模式与途经第70-77页
     ·生活用水的生命周期阶段划分第70-71页
     ·生命周期条件下生活用水的主要增值模式第71-73页
     ·生活用水生命周期增值的途径第73-75页
     ·生活用水生命周期增值的宏观战略与管理措施第75-77页
第六章 生命周期条件下水资源增值机制第77-83页
   ·形成合理水价机制实现水资源增值第77-80页
     ·生命周期条件下水价的构成第77-78页
     ·影响我国水资源增值的水价机制的现状第78-79页
     ·构建以水价促进水资源增值的机制第79-80页
   ·优化配置水资源以实现水资源增值第80-83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83-86页
   ·研究结论第83-85页
   ·展望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100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100-101页
致谢第101-102页
作者简历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态脆弱地区农牧户生产经营行为研究--以西藏典型县(市)为例
下一篇:基于遥感与GIS技术的内蒙古东部草原地区干旱灾害监测、评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