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4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4-18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写作框架 | 第15-16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16-18页 |
第2章 西方及国内经济学界关于货币政策作用相关文献的综述 | 第18-65页 |
·古典学派货币中性学说 | 第19-24页 |
·早期思想渊源——亚当·斯密否认政府作用的思想 | 第19-20页 |
·古典学派基础——萨伊定律 | 第20-21页 |
·传统的货币数量论 | 第21-23页 |
·古典学派内部关于货币作用的不同论述 | 第23-24页 |
·维克赛尔自然利率学说 | 第24-26页 |
·凯恩斯主义关于货币政策作用的学说 | 第26-28页 |
·新古典综合学派关于货币政策作用的相关论述 | 第28-32页 |
·货币主义学说 | 第32-36页 |
·理性预期学派关于货币政策作用的论述 | 第36-39页 |
·新凯恩斯主义对货币政策作用及相关领域的研究 | 第39-43页 |
·真实经济周期学派思想论述 | 第43-45页 |
·巴罗—戈登模型 | 第45-47页 |
·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效用的探索——蒙代尔—弗来明模型 | 第47-50页 |
·20 世纪90年代以来的货币政策理论发展综述 | 第50-60页 |
·国内经济学界对货币政策作用及相关领域研究的综述 | 第60-65页 |
第3章 货币政策首要目标一致性趋势的研究 | 第65-84页 |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统一性与矛盾性 | 第65-68页 |
·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 第65-66页 |
·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及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 第66-67页 |
·国际收支平衡与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的关系 | 第67页 |
·物价稳定与金融稳定的关系 | 第67-68页 |
·物价稳定作为货币政策"首要"目标的确立 | 第68-72页 |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理论分歧 | 第68-69页 |
·西方国家最终目标的选择实践及启示 | 第69-72页 |
·物价稳定成为货币政策首要目标的现实缘由 | 第72-79页 |
·通货膨胀成为经济生活中的头号公敌 | 第72-74页 |
·通货膨胀不是一种有效的税收手段 | 第74-79页 |
·蒙代尔"有效市场划分原则"与物价稳定目标的关系 | 第79-81页 |
·物价稳定的内在涵义 | 第81-84页 |
·双向控制原则 | 第81-82页 |
·保持一个较小的正向区间 | 第82-84页 |
第4章 货币政策主要中间目标及其演变 | 第84-97页 |
·货币供给量目标与利率目标 | 第85-90页 |
·货币供给量目标 | 第85-87页 |
·利率目标 | 第87-88页 |
·货币供给量目标与利率目标之间权衡的理论解释 | 第88-90页 |
·汇率目标 | 第90-93页 |
·通货膨胀目标 | 第93-94页 |
·名义GDP目标 | 第94-95页 |
·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演变及选择启示 | 第95-97页 |
第5章 通货膨胀目标制基本内涵及其国际经验借鉴 | 第97-122页 |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定义、属性及目标的设定 | 第97-101页 |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定义 | 第97-98页 |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属性 | 第98-99页 |
·通货膨胀目标的设定 | 第99-101页 |
·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的基本特点 | 第101-105页 |
·中间目标概念相对模糊 | 第101-102页 |
·注重通过沟通增强政策透明度 | 第102-104页 |
·强调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与责任性 | 第104-105页 |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际经验借鉴 | 第105-114页 |
·新西兰 | 第106-108页 |
·加拿大 | 第108-110页 |
·英国 | 第110-111页 |
·美国 | 第111-114页 |
·次贷危机与通胀目标制货币政策框架的关系 | 第114-122页 |
·次贷危机原因分析 | 第115-117页 |
·次贷危机对金融领域和经济领域造成的巨大破坏 | 第117-119页 |
·次贷危机的教训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启示 | 第119-120页 |
·从信用传导渠道角度分析次贷危机造成货币政策失效的原因 | 第120-122页 |
第6章 中国货币政策框架现状及其改进建议 | 第122-183页 |
·中国货币政策框架的基本演变历程 | 第122-127页 |
·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三十年(1948年—1978年) | 第123-124页 |
·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年(1979年—1997年) | 第124-126页 |
·间接调控阶段(1998年至今) | 第126-127页 |
·中国货币政策框架主要要素的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 第127-175页 |
·最终目标问题 | 第127-129页 |
·利率市场化问题 | 第129-137页 |
·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的适宜性减弱 | 第137-155页 |
·调控物价稳定的微观市场基础不牢固 | 第155-160页 |
·居民预期问题及我国公众预期现状 | 第160-162页 |
·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问题 | 第162-169页 |
·中央银行的透明度及独立性问题 | 第169-172页 |
·物价调控面临更大的外部因素冲击 | 第172-175页 |
·构建中国货币政策框架的政策建议 | 第175-181页 |
·逐步明确物价稳定首要目标的地位,并选择有效的衡量指标 | 第176页 |
·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进而探索适宜的利率规则 | 第176-177页 |
·逐步放弃货币供应量中间目标,选择合适中间目标 | 第177-178页 |
·保持金融稳定,密切关注资产价格波动 | 第178-179页 |
·增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透明度和责任性 | 第179-180页 |
·中央政府要为中央银行提供坚实的基础调控环境 | 第180-181页 |
·简要结论 | 第181-183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183-184页 |
参考文献 | 第184-190页 |
后记 | 第190-1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