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惠渠灌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分析及预测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1-18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2-16页 |
·地下水化学环境演化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地下水水质预测模型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论文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概况 | 第18-22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8-19页 |
·地理位置 | 第18页 |
·气象、水文 | 第18-19页 |
·地质地貌 | 第19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19-20页 |
·农业概况 | 第19页 |
·工业概况 | 第19-20页 |
·土地利用概况 | 第20页 |
·灌区水资源利用现状 | 第20-22页 |
第三章 泾惠渠灌区水文地质条件 | 第22-27页 |
·地下水的类型及其分布 | 第22页 |
·潜水 | 第22页 |
·承压水 | 第22页 |
·潜水的流向及水力坡降 | 第22-23页 |
·潜水的流向 | 第22-23页 |
·水力坡度 | 第23页 |
·潜水含水层的径流、补给及排泄条件 | 第23-24页 |
·补给条件 | 第23页 |
·灌区径流条件 | 第23-24页 |
·排泄条件 | 第24页 |
·潜水动态规律 | 第24-25页 |
·年内潜水水位动态规律 | 第24-25页 |
·潜水多年动态变化规律 | 第25页 |
·水文地质分区 | 第25-26页 |
·分区依据 | 第25页 |
·水文地质分区 | 第25-26页 |
·灌区地下水开发利用引起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 第26-27页 |
·水资源减少及水荒的产生 | 第26页 |
·地下水水位下降、漏斗不断扩大 | 第26页 |
·浅层地下水水质恶化 | 第26页 |
·其他问题 | 第26-27页 |
第四章 泾惠渠灌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分析 | 第27-41页 |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 第27-29页 |
·水质样品的采集 | 第27页 |
·水质样品的分析 | 第27页 |
·舒卡列夫分类 | 第27-29页 |
·泾惠渠灌区水质分布特征 | 第29-35页 |
·水化学类型分布特征 | 第29-31页 |
·TDS分布特征 | 第31-35页 |
·泾惠渠灌区水质时域特征 | 第35-38页 |
·水化学类型时域特征 | 第35-37页 |
·TDS时域特征 | 第37-38页 |
·泾惠渠灌区地下水水质恶化成因分析 | 第38-41页 |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 | 第38-39页 |
·影响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因素 | 第39-40页 |
·灌区地下水水质恶化成因 | 第40-41页 |
第五章 泾惠渠灌区地下水水质的灰色预测 | 第41-70页 |
·灰色系统预测概述 | 第41-46页 |
·灰色系统预测的概念 | 第41页 |
·灰色系统预测的分类 | 第41-42页 |
·灰色系统预测的建模 | 第42-46页 |
·灰色系统预测在地下水水质预测中应用的依据 | 第46页 |
·泾惠渠灌区水质预测分区 | 第46-47页 |
·灰色预测系统的实现 | 第47-70页 |
第六章 泾惠渠灌区地下水水质保护对策 | 第70-73页 |
·防止地下水水位进一步下降及水质恶化 | 第70页 |
·合理规划地下水开采量 | 第70页 |
·人工回灌补给地下水 | 第70页 |
·增加灌溉入渗补给 | 第70页 |
·进一步加强灌区管理,实现“三水统观统管” | 第70-71页 |
·蓄存和增加雨水利用率 | 第71页 |
·把旱农技术引入灌区 | 第71页 |
·进一步完善水权和水费改革 | 第71页 |
·加强环境管理 | 第71-72页 |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 第71页 |
·限制工业废水的排放 | 第71-72页 |
·加强地下水的科研工作 | 第72页 |
·开展地下水污染监测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