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产MIS系统的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致谢 | 第7-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8页 |
| ·状态检修概述 | 第14-16页 |
| ·状态检修的概念 | 第14页 |
| ·开展状态检修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 ·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 | 第15页 |
| ·开展状态检修要解决的问题 | 第15-16页 |
| ·状态检修系统的实现 | 第16-17页 |
| ·论文背景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实现状态检修系统的关键技术 | 第18-33页 |
| ·状态检修诊断技术综述 | 第18-19页 |
| ·专家分析诊断系统 | 第19-24页 |
| ·系统结构 | 第20-21页 |
| ·知识表示 | 第21-22页 |
| ·知识获取 | 第22-23页 |
| ·推理方法 | 第23页 |
| ·冲突消解策略 | 第23-24页 |
| ·应用特点 | 第24页 |
| ·人工神经网络 | 第24-28页 |
| ·人工神经元 | 第25-26页 |
| ·神经网络的拓扑结构 | 第26页 |
| ·神经网络的学习规则 | 第26-27页 |
| ·BP神经网络 | 第27页 |
| ·BP算法 | 第27-28页 |
| ·模糊数学理论 | 第28-33页 |
| ·模糊数学理论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 第28-29页 |
| ·模糊数学的主要概念 | 第29-32页 |
| ·模糊逻辑推理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电力变压器故障原因、类型和诊断方法分析 | 第33-40页 |
| ·电力变压器故障的原因、类型分析 | 第33-35页 |
| ·引起变压器故障的常见原因 | 第33-34页 |
| ·变压器故障的类型 | 第34-35页 |
| ·变压器故障诊断的常用方法分析 | 第35-40页 |
| ·油中溶解气体分析(DGA) | 第35-39页 |
| ·局部放电监测 | 第39页 |
| ·绕组变形监测 | 第39页 |
| ·在线监测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变电设备的状态信息及综合分析 | 第40-48页 |
| ·设备状态信息的确定 | 第40页 |
| ·主要异常状态量 | 第40-43页 |
| ·设备状态的模糊表示方法 | 第43页 |
| ·设备性能的分类及其与状态量的关系 | 第43-44页 |
| ·状态量规则 | 第44页 |
| ·状态量推理方法 | 第44-45页 |
| ·设备状态的分类综合方法 | 第45页 |
| ·设备状态量综合分析过程 | 第45-46页 |
| ·举例 | 第46-47页 |
| ·小结 | 第47-48页 |
| 第五章 基于生产MIS的状态检修数据融合方法研究 | 第48-52页 |
| ·信息融合的概念 | 第48页 |
| ·信息流分析 | 第48-49页 |
| ·信息融合的方案 | 第49-52页 |
| 第六章 系统的实现技术 | 第52-66页 |
| ·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 第52-54页 |
| ·系统的模块划分 | 第52页 |
| ·功能及技术要求 | 第52-53页 |
| ·系统运行环境及开发工具选择 | 第53-54页 |
| ·专家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第54-58页 |
| ·设备状态量定义 | 第55-56页 |
| ·规则库定义 | 第56-57页 |
| ·设备状态分析 | 第57-58页 |
| ·符号专家系统的模糊化改造 | 第58-60页 |
| ·BP神经网络功能结构设计 | 第60-66页 |
| ·神经网络接头设计 | 第60-62页 |
| ·采样推理 | 第62-63页 |
| ·神经网络训练模块 | 第63-65页 |
| ·BP神经网络的微机实现 | 第65-66页 |
| 第七章 在线监测系统在阜阳公司应用 | 第66-77页 |
| ·河西变电站在线监测系统概述 | 第66页 |
| ·技术原理及方法 | 第66-69页 |
| ·容性设备绝缘在线监测系统 | 第66-68页 |
| ·高压开关室环境监测与控制系统 | 第68页 |
| ·SF6设备压力报警及密度监测系统 | 第68-69页 |
| ·监测系统的技术规范 | 第69页 |
| ·JDsmart监测系统的技术规范 | 第69-71页 |
| ·温度显示功能 | 第70页 |
| ·运行状态指示 | 第70页 |
| ·报警功能 | 第70页 |
| ·RS-485网络接口 | 第70-71页 |
| ·采用上位计算机实现集中温度监测 | 第71页 |
| ·与企业局域网的互联 | 第71页 |
| ·应用情况 | 第71-77页 |
| ·可视化界面 | 第71-74页 |
| ·实际应用效果 | 第74-77页 |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