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4页 |
1 引言 | 第14-35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7页 |
·我国林区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出现 | 第14-15页 |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对林区产生影响 | 第15-17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第17-18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8-25页 |
·林业生态工程相关问题研究 | 第18-19页 |
·天保工程影响与评价研究 | 第19-20页 |
·林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 第20-21页 |
·贫困概念研究 | 第21-23页 |
·林业生态工程与消除林区贫困研究 | 第23-24页 |
·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24-25页 |
·研究内容及结构框架 | 第25-32页 |
·研究对象 | 第25-28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8-29页 |
·研究思路和结构框架 | 第29-32页 |
·课题研究方法 | 第32-35页 |
·资料收集与整理 | 第32页 |
·走访与召开座谈会 | 第32页 |
·抽样与典型调查分析法 | 第32-33页 |
·对比分析法 | 第33页 |
·参与性农村调查评估法 | 第33-34页 |
·专家判断法 | 第34页 |
·对象评定法 | 第34页 |
·综合分析评价法 | 第34-35页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35-45页 |
·研究的基础理论 | 第35-40页 |
·社会发展理论 | 第35-37页 |
·科学发展观 | 第37-39页 |
·其它相关理论依据 | 第39-40页 |
·评估理论与方法 | 第40-45页 |
·公共政策评估理论 | 第40-42页 |
·林业投资项目社会评价理论 | 第42-45页 |
3 我国林区贫困现状 | 第45-61页 |
·我国林区概况 | 第45-46页 |
·我国森林资源总体情况 | 第45页 |
·我国林区划分 | 第45-46页 |
·林区贫困的概念 | 第46-51页 |
·什么是贫困 | 第47页 |
·我国贫困标准划分和贫困地区类型的确定 | 第47-49页 |
·中国对小康标准界定 | 第49-50页 |
·林区贫困的概念 | 第50-51页 |
·我国林区贫困现状 | 第51-61页 |
·林业系统职工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 第51页 |
·国有林区职工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 第51-54页 |
·集体林区职工工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 第54-55页 |
·天保工程区人均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 第55-56页 |
·林业生产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 第56页 |
·林区森林资源质量下降 | 第56-57页 |
·天保区内国有企业技术人员数量减少 | 第57-60页 |
·林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 | 第60-61页 |
4 我国林区贫困的致因分析 | 第61-70页 |
·贫困致因理论 | 第61-63页 |
·单因素致因理论 | 第61-62页 |
·综合因素致因理论 | 第62-63页 |
·林区贫困致因分析 | 第63-70页 |
·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 | 第63-64页 |
·人口膨胀对林区发展形成巨大压力 | 第64页 |
·国家对林区投资相对较少 | 第64-66页 |
·林业体制改革滞后,限制了林区生产力发展 | 第66-69页 |
·科技对林区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不足,影响林区整体效益提高 | 第69页 |
·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恶劣 | 第69-70页 |
5 天保工程对林区贫困影响指标及评价方法设计 | 第70-86页 |
·天保工程对林区贫困影响指标及评价方法设计的理论依据 | 第70-74页 |
·农村扶贫项目评价指标的设置 | 第70页 |
·林业投资项目社会评价方法的应用 | 第70-74页 |
·天保工程对林区贫困影响指标和方法的设计 | 第74-86页 |
·天保工程对林区贫困影响指标的设计原则 | 第74-75页 |
·天保工程对林区贫困影响指标的设定 | 第75-84页 |
·天保工程对林区贫困影响综合评价方法选择 | 第84-86页 |
6 天保工程对林区贫困影响的企业样本实证分析 | 第86-102页 |
·天保工程对样本企业贫困影响分析 | 第87-100页 |
·样本企业经济影响指标 | 第87-92页 |
·样本企业生态影响指标 | 第92-93页 |
·样本企业社会影响指标 | 第93-99页 |
·样本企业心理影响 | 第99-100页 |
·天保工程对样本企业贫困影响的综合评价 | 第100-102页 |
·确定参与评价的影响指标内容及权重 | 第100页 |
·综合评分 | 第100-101页 |
·计算综合评分结果 | 第101-102页 |
7 天保工程对林区贫困影响的样本县实证分析 | 第102-121页 |
·天保工程对样本县贫困影响分析 | 第103-119页 |
·样本县经济影响指标 | 第103-111页 |
·森林资源状况及水土保持指标 | 第111-116页 |
·样本县社会影响指标 | 第116-119页 |
·天保工程对样本县贫困影响的综合评价 | 第119-121页 |
·确定参与评价的影响指标内容及权重 | 第119页 |
·综合评分 | 第119-120页 |
·计算综合评分结果 | 第120-121页 |
8 天保工程对林区贫困影响综合分析 | 第121-130页 |
·天保工程对林区贫困影响分析 | 第121-125页 |
·实施天保工程与林区消除贫困的目标一致 | 第121-122页 |
·天保工程的实施促进林区贫困的消除 | 第122-123页 |
·林区贫困阻碍了天保工程的顺利实施 | 第123页 |
·天保工程对林区贫困影响短期效益不显著 | 第123页 |
·影响效果前景乐观 | 第123-125页 |
·天保工程实施面临的问题与阻力 | 第125-130页 |
·安置计划存在缺口 | 第125-126页 |
·社会保险资金缺额较大 | 第126页 |
·造林管护费用低不利于工程建设质量 | 第126页 |
·林业企业负债累累 | 第126-127页 |
·地方财政困难 | 第127-129页 |
·人工林禁伐后缺乏补偿政策 | 第129页 |
·后续产业发展政策缺位 | 第129-130页 |
9 国内外脱贫道路实践 | 第130-141页 |
·国外部分国家的扶贫措施借鉴 | 第130-136页 |
·美国的“南部地区政府和国会实施扶贫计划” | 第130-131页 |
·法国的“山区建设计划” | 第131页 |
·欧盟的“基金援助” | 第131-132页 |
·德国的“拨款和贷款政策” | 第132-133页 |
·印度的“看东北政策” | 第133-134页 |
·日本的“发展农业基础建设” | 第134-135页 |
·国外扶贫措施的借鉴与启示 | 第135-136页 |
·国外部分国家生态工程实施的启示 | 第136-138页 |
·美国“罗斯福工程” | 第136页 |
·前苏联“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 | 第136页 |
·法国“林业生态工程” | 第136-137页 |
·加拿大“绿色计划” | 第137页 |
·印度“社会林业计划” | 第137页 |
·日本“治山计划” | 第137-138页 |
·国外生态工程对消除林区贫困的作用 | 第138页 |
·中国脱贫道路的选择——《中国21世纪行动议程》 | 第138-141页 |
10 天保工程消除林区贫困的政策保障机制 | 第141-147页 |
·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 | 第141-143页 |
·加快国有重点森工企业改革步伐,促进国有林区生产力发展 | 第142页 |
·放活林地使用权,加强民营者的产权保护,完善集体林产权制度 | 第142页 |
·建立林地林木交易市场 | 第142-143页 |
·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 第143-144页 |
·实现“四大转变” | 第143页 |
·调整和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 第143页 |
·实行择优扶强战略 | 第143页 |
·出台后续产业政策,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 | 第143页 |
·调整林业产业发展格局 | 第143-144页 |
·加快林业投融资体制改革 | 第144-145页 |
·加大国家财政投入 | 第144页 |
·吸引社会参与 | 第144页 |
·探索国家收购途径 | 第144页 |
·开展森林资源保险 | 第144-145页 |
·加大林业税费制度的改革步伐 | 第145-146页 |
·取消原木、原竹的农业特产税 | 第145页 |
·取消对林农和其他林业生产经营者的各种不合理收费 | 第145页 |
·改革育林基金征收、管理和使用办法 | 第145页 |
·继续执行国家已经出台的各项林业税收优惠政策,并予以规范 | 第145页 |
·加强监督,避免随意性收费,纠正不规范行为 | 第145-146页 |
·调整木材采伐限额制度 | 第146页 |
·强化林区基础设施建设 | 第146页 |
·深化科技改革 | 第146-147页 |
11 结论 | 第147-150页 |
·研究结论 | 第147-148页 |
·本研究的创新 | 第148-149页 |
·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 第149-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65页 |
作者简介 | 第165-166页 |
导师简介 | 第166-168页 |
论文成果 | 第168-169页 |
致谢 | 第169-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