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关于商业秘密的基本理论 | 第11-28页 |
第一节 商业秘密的概念及构成要件 | 第11-19页 |
一 商业秘密的概念 | 第11-12页 |
二 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 | 第12-19页 |
第二节 商业秘密的范围 | 第19-21页 |
一 我国学术界对商业秘密的范围问题的不同看法 | 第19页 |
二 关于商业秘密的范围 | 第19-20页 |
三 对于劳动者的一般知识、经验和技能的排除 | 第20-21页 |
第三节 商业秘密的权利性质 | 第21-23页 |
一 非财产权 | 第21-22页 |
二 相对财产权 | 第22页 |
三 无形财产权 | 第22页 |
四 特殊的知识产权 | 第22-23页 |
第四节 商业秘密与相关概念的联系、区别 | 第23-26页 |
一 商业秘密与专有技术 | 第23页 |
二 商业秘密与专利 | 第23-26页 |
第五节 商业秘密的消灭 | 第26-28页 |
一 商业秘密消灭的原因 | 第26页 |
二 商业秘密消灭的后果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关于人才流动下的商业秘密保护之基本问题 | 第28-47页 |
第一节 人才流动下的商业秘密保护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与问题 | 第28-29页 |
一 人才流动下的商业秘密保护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 第28页 |
二 人才流动下的商业秘密保护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 第28-29页 |
第二节 竞业禁止协议 | 第29-43页 |
一 竞业禁止制度概述 | 第29-30页 |
二 竞业禁止协议与商业秘密保护之间的关系 | 第30-31页 |
三 各国关于竞业禁止协议的立法、理论与实践 | 第31-38页 |
四 竞业禁止协议的效力 | 第38-40页 |
五 我国关于竞业禁止协议的立法、司法实践及存在的问题 | 第40-43页 |
第三节 雇员离职后的保密协议 | 第43-45页 |
一 雇员离职后的保密义务 | 第43-44页 |
二 对于离职后的保密义务是否应当设定期限 | 第44-45页 |
三 不支付奖励或保密费是否可以成为终止离职人员保密义务的事由 | 第45页 |
四 离职后的保密协议对于商业秘密保护的作用 | 第45页 |
第四节 竞业禁止协议与保密协议的区别 | 第45-47页 |
第三章 人才流动下的商业秘密保护之立法完善 | 第47-54页 |
第一节 在实体法上的完善 | 第47-49页 |
一 建立合理的竞业禁止制度 | 第47-48页 |
二 明确雇员在职期间研究开发的商业秘密的权利归属 | 第48页 |
三 规范中介机构特别是猎头公司的行为 | 第48-49页 |
四 制定专门的《商业秘密保护法》 | 第49页 |
第二节 在程序法上的完善 | 第49-54页 |
一 审理程序的完善 | 第49-50页 |
二 对于诉讼记录的管理 | 第50页 |
三 应明文规定审判人员、诉讼参加人的保密义务 | 第50-51页 |
四 在商业秘密案件中可以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 | 第51页 |
五 建立禁令制度 | 第51-54页 |
第四章 企业针对人才流动下的商业秘密保护应采取的措施 | 第54-57页 |
第一节 企业保护商业秘密的重要性 | 第54页 |
第二节 具体措施 | 第54-57页 |
一 法律措施 | 第54-55页 |
二 思想措施 | 第55页 |
三 组织措施 | 第55页 |
四 物理性保密措施 | 第55-56页 |
五 对人的管理 | 第56-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