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5页 |
中文文摘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选题背景 | 第9页 |
·选题依据 | 第9-10页 |
·发展和完善散打运动的需要 | 第9-10页 |
·应用整体功能态,发挥武术散打的价值 | 第10页 |
·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 第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人体功能态的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功能态在中医学的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功能态在体育运动中的研究 | 第12-13页 |
·竞技状态的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竞技状态的相关概念 | 第13-14页 |
·竞技状态的时间学调控研究 | 第14-15页 |
·竞技状态的生物、心理、社会学因素研究 | 第15页 |
·散打运动发展现状及对策,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 第15-19页 |
·现状研究 | 第15-16页 |
·散打运动的对人体状态的影响 | 第16-18页 |
·传统武德表现不足,精神价值缺失 | 第18-19页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9-23页 |
·研究对象 | 第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文献法 | 第19页 |
·访谈法、问卷调查法 | 第19-20页 |
·测量法:测量研究对象身体指标及程序 | 第20-21页 |
·数理统计法 | 第21页 |
·逻辑分析法 | 第21页 |
·研究的基本思路及流程 | 第21-23页 |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3-53页 |
·竞技武术散打功能态概念的界定 | 第23-27页 |
·运动系统整体功能态 | 第23页 |
·功能态的功能结构特点 | 第23-26页 |
·整体观 | 第23-24页 |
·阴阳五行学说 | 第24页 |
·藏象经络学说 | 第24-25页 |
·功能态的结构要点—与现代解剖、生理学结合 | 第25-26页 |
·竞技武术散打功能态的概念 | 第26-27页 |
·散打运动功能态的内容要求 | 第27页 |
·进入功能态—由熵入序 | 第27-39页 |
·健康原则—维护身体健康,促进身体素质的发展 | 第27-33页 |
·武术散打训练对高校业余队员体质的影响 | 第27-30页 |
·武术专项学习对习练者体质的影响 | 第30-33页 |
·技击原则—掌握技能,殊途同归 | 第33-36页 |
·技击训练理念的异同 | 第33-34页 |
·技击训练方法的差异与融合 | 第34-35页 |
·训练结果评价的差异 | 第35-36页 |
·修养原则—超常态的基础 | 第36-39页 |
·功能态对武术散打身体素质的要求 | 第36-37页 |
·功能态对武术散打心理品质的要求 | 第37-39页 |
·保持功能态—维护和谐,优化有序 | 第39-46页 |
·健康原则—康强 | 第39-42页 |
·现代训练体系对“康强”体育的影响 | 第39-40页 |
·传统武术训练体系对“康强体育”的作用 | 第40-41页 |
·坚持科学化训练体系、发扬“练养结合”的民族体育精髓 | 第41-42页 |
·技击原则—技能提高,持续稳定 | 第42-45页 |
·现代训练体系中,武术散打取胜要素训练及竞技状态的调节过程 | 第42-43页 |
·传统技击的本质及广泛的适应性对技击能力的训练 | 第43-44页 |
·按照人体运动规律提高技击能力 | 第44-45页 |
·修养原则—超常态的趋势 | 第45-46页 |
·提高功能态—由术至道 | 第46-53页 |
·健康原则—天人合一,自然而然 | 第47-49页 |
·现代营养、医疗康复手段的优势与应用 | 第47页 |
·传统养生理论与实践的应用 | 第47-48页 |
·维护人体健康权利,益寿延年 | 第48-49页 |
·技击原则—上善若水,至刚至柔 | 第49-51页 |
·技击的柔、巧、变,“不战而屈人之兵” | 第49页 |
·技击是强体和修养的手段 | 第49-50页 |
·武术散打的技击性作为一种民族精神文化应当加以保存推广 | 第50-51页 |
·超常态—功能态的表现 | 第51-53页 |
·修身养性,发挥武术散打的根本价值 | 第51页 |
·汲取提高,巩固武术散打的道统地位 | 第51-52页 |
·“禅武”结合,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 第52-53页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建议 | 第54页 |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第54-55页 |
附录 | 第55-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个人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个人简历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