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7页 |
第1篇 绪论 | 第17-64页 |
文献综述一 2型糖尿病与胰岛素通路的研究进展 | 第17-46页 |
·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 第17-38页 |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 第17-32页 |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进展 | 第32-36页 |
·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胰岛素抵抗的检测方法及评价 | 第36-38页 |
·胰岛素通路的研究进展 | 第38-46页 |
·胰岛素受体 | 第38-39页 |
·胰岛素受体底物蛋白 | 第39-40页 |
·胰岛素信号转导过程中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 | 第40-41页 |
·胰岛素的信号转导途径 | 第41-46页 |
文献综述二 玉米须多糖的化学成分、提取纯化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第46-55页 |
·玉米须的化学成分 | 第46-48页 |
·甾醇类成分 | 第46页 |
·黄酮成分 | 第46页 |
·单糖、多糖类成分 | 第46-47页 |
·烷烃类成分 | 第47页 |
·氨基酸类 | 第47-48页 |
·微量元素 | 第48页 |
·有机酸 | 第48页 |
·其它 | 第48页 |
·玉米须多糖提取及其分离、纯化 | 第48-52页 |
·玉米须多糖的化学组成及结构分析 | 第48-49页 |
·玉米须多糖的提取 | 第49-51页 |
·玉米须多糖分离、纯化 | 第51-52页 |
·玉米须多糖的药理作用研究 | 第52-55页 |
·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 | 第52-53页 |
·抗肿瘤作用 | 第53页 |
·对肝的作用 | 第53页 |
·利尿作用 | 第53页 |
·解热作用 | 第53页 |
·利胆作用 | 第53-54页 |
·延长胃排空时间的作用和降低体重作用 | 第54页 |
·降血糖作用 | 第54页 |
·急性毒性 | 第54-55页 |
文献综述三 响应面理论及其应用 | 第55-62页 |
·响应面方法简介 | 第55-58页 |
·响应面试验设计方法 | 第56页 |
·常用的响应面分析软件 | 第56-58页 |
·响应面分析在各领域中的应用 | 第58-62页 |
·响应面法在化学过程优化中的应用 | 第58-59页 |
·响应面法在食品中的应用 | 第59页 |
·响应面法在生物学过程优化中的应用 | 第59-60页 |
·响应面法在工程学中的应用 | 第60页 |
·响应面法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 第60-62页 |
本论文立题依据 | 第62-64页 |
第2篇 实验研究 | 第64-128页 |
第1章 响应面法提取玉米须多糖的工艺研究 | 第64-79页 |
·引言 | 第6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4-69页 |
·药品、试剂及仪器 | 第64-65页 |
·实验方法 | 第65-69页 |
·实验结果 | 第69-78页 |
·加酶量、超声时间、酶解温度及pH对SMP提取率的影响 | 第69页 |
·响应面实验 | 第69-76页 |
·交实验 | 第76-78页 |
·SMP的分离与纯化 | 第78页 |
·小结 | 第78-79页 |
第2章 玉米须多糖5降血糖作用的研究 | 第79-98页 |
·引言 | 第7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9-84页 |
·实验动物 | 第79页 |
·药品、试剂及仪器 | 第79-81页 |
·实验方法 | 第81-84页 |
·实验结果 | 第84-97页 |
·对肾上腺素所致高血糖小鼠的影响 | 第84-85页 |
·糖耐量实验 | 第85-86页 |
·对大鼠实验性2型糖尿病的影响 | 第86-97页 |
·小结 | 第97-98页 |
第3章 玉米须多糖5降血糖的机制研究 | 第98-128页 |
·引言 | 第9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8-110页 |
·实验动物 | 第98页 |
·药品、试剂及仪器 | 第98-102页 |
·实验方法 | 第102-110页 |
·实验结果 | 第110-127页 |
·高脂饮食对正常小鼠血脂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SMP-5对胰岛素抵抗小鼠血糖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SMP-5对胰岛素抵抗小鼠胰岛素水平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对小鼠胰岛素抵抗小鼠肝糖原、肌糖原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玉米须多糖对胰岛素抵抗小鼠血脂指标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玉米须多糖胰岛素抵抗小鼠胰腺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玉米须多糖对胰腺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116-119页 |
·SMP-5对肝脏、肌肉组织中胰岛素抵抗相关基因表达影响 | 第119-126页 |
·SMP-5对肝脏、肌肉组织中胰岛素抵抗相关蛋白的影响 | 第126-127页 |
·小结 | 第127-128页 |
讨论 | 第128-135页 |
结论 | 第135-136页 |
本论文的创新性总结 | 第136-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52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52-153页 |
致谢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