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7页 |
(一) 选题的缘由及其意义 | 第8页 |
(二) 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 第8-10页 |
1. 专业村的概念意涵 | 第8-9页 |
2. 高明村的典型性 | 第9页 |
3. 研究的方法 | 第9-10页 |
(三) 学术史研究回顾 | 第10-17页 |
1. 关于边疆开发史的学术回顾 | 第10-13页 |
2. 关于村落研究、广西农村经济史的学术回顾 | 第13-15页 |
3. 专业村研究学术回顾 | 第15-17页 |
一、高明村的概况 | 第17-20页 |
(一) 地理自然环境 | 第17-18页 |
(二) 人文环境 | 第18-20页 |
二、高明村的农业及其评价 | 第20-32页 |
(一) 农业人口和资源条件 | 第20-23页 |
1. 在村农业人口 | 第20-21页 |
2. 资源条件 | 第21-23页 |
(二) 农业的生产效率和收益 | 第23-31页 |
1. 农业生产的制度和技术 | 第23-27页 |
2. 农业生产率 | 第27-29页 |
3. 农业劳动收益 | 第29-31页 |
(三) 评价 | 第31-32页 |
1. 高明村的农业生产主要在于满足生活消费的部分自给和减轻生活负担,起到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作用 | 第31页 |
2. 高明村的农业经济不发达,人地压力特别紧张,导致了劳动力转移到其他行业上,促进了瓷器行业的专业化发展 | 第31-32页 |
三、高明村的瓷器业及其专业化的形成与发展 | 第32-51页 |
(一) 高明村瓷器业的起源 | 第32-38页 |
(二) 瓷器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概况及其社会经济效益 | 第38-44页 |
1. 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的概况 | 第38-40页 |
2. 专业村瓷器业的社会经济效益 | 第40-44页 |
(三) 瓷器专业村的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分析 | 第44-51页 |
1. 农民的模仿经济行为是专业村形成的前提 | 第44-45页 |
2. 市场发展的驱动是专业村形成与发展的首要原因 | 第45-48页 |
3. 技术的支持是专业村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原因 | 第48页 |
4. 与本土文化相适应的组织制度是专业村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 第48-50页 |
5. 内部分工是专业村形成与发展的动力条件 | 第50-51页 |
四、高明村瓷器业现代化转型的困境与未来展望 | 第51-59页 |
(一) 高明村现代化转型困境的表现及其成因 | 第52-56页 |
1. 经济组织无法提升,村庄利益缺乏有效整合 | 第52-53页 |
2. 窑租提高、原料和燃料缺失等导致制作成本过高 | 第53-54页 |
3. 市场格局变化,销路日益狭窄 | 第54-55页 |
4. 窑户生活负担繁重,资本积累难以形成 | 第55-56页 |
(二) 4条道路的未来展望 | 第56-59页 |
1. 打工之路 | 第56-57页 |
2. 移民城镇化之路 | 第57页 |
3. 转业之路 | 第57-58页 |
4. 引进工业技术之路 | 第58-59页 |
五、高明村的经验教训对边疆地区和广西专业村建设的启示 | 第59-66页 |
(一) 从高明村的社会经济效益来看,发展广西专业村对边疆地区特色经济文化具有深层次的意义 | 第61页 |
(二) 从高明村发展的瓶颈问题来看,发展边疆地区和广西专业村离不开农村经济实体的发展和技术的提高 | 第61-63页 |
(三) 从高明村民间内部的力量来看,培育、发展边疆地区和广西的专业村需要政府积极的扶持和引导 | 第63-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调查、写作记事 | 第69-76页 |
附录:高明村瓷业主要工序及其流程图 | 第76-82页 |
读硕期间发表论文 | 第82-83页 |
后记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