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概述 | 第11-29页 |
·对沥青质的认识 | 第11-16页 |
·沥青质的定义 | 第11页 |
·沥青质的化学组成 | 第11-12页 |
·沥青质中的杂原子 | 第12-14页 |
·沥青质的结构 | 第14-16页 |
·石油沥青质的溶剂分离 | 第16-21页 |
·石油沥青质溶剂分离的一般规律 | 第16-18页 |
·影响溶剂分离沥青质的因素 | 第18-21页 |
·沥青质化学结构的研究方法 | 第21-25页 |
·核磁共振波谱(NMR) | 第21-24页 |
·红外光谱(IR) | 第24-25页 |
·沥青质的催化裂解 | 第25-26页 |
·背景 | 第25-26页 |
·沥青质的催化裂解 | 第26页 |
·沥青质裂解的影响因素 | 第26页 |
·裂解沥青质的目的与意义 | 第26-28页 |
·目的 | 第26-27页 |
·意义 | 第27-28页 |
·论文研究的基本内容 | 第28-29页 |
第二章 稠油中沥青质的分离 | 第29-37页 |
·实验仪器和药品 | 第29页 |
·稠油的密度测定 | 第29-32页 |
·实验原理 | 第29-30页 |
·计算方法 | 第30页 |
·实验步骤 | 第30页 |
·稠油密度的测量结果及分析 | 第30-32页 |
·石油沥青质的分离 | 第32-36页 |
·实验原理 | 第32页 |
·实验步骤 | 第32-33页 |
·沥青质的溶剂分离 | 第33-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沥青质结构测定与分析 | 第37-49页 |
·实验仪器与药品 | 第37页 |
·沥青质胶态粒子宏观结构尺寸的测定 | 第37-43页 |
·实验原理 | 第37-38页 |
·实验步骤 | 第38页 |
·实验结果 | 第38-42页 |
·实验讨论 | 第42-43页 |
·沥青质的元素测定与分析 | 第43页 |
·沥青质的元素的测定 | 第43页 |
·元素测定分析 | 第43页 |
·沥青质的红外光谱测定分析 | 第43-46页 |
·108#沥青质的红外光谱测定分析 | 第44页 |
·32#沥青质的红外光谱测定分析 | 第44-45页 |
·104#沥青质的红外光谱测定分析 | 第45页 |
·411#沥青质的红外光谱测定分析 | 第45-46页 |
·沥青质的核磁共振谱分析 | 第46-48页 |
·104#沥青质的核磁共振谱测定分析 | 第46-47页 |
·411#沥青质的核磁共振谱测定分析 | 第47-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沥青质的催化裂解 | 第49-69页 |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49页 |
·实验药品 | 第49页 |
·实验仪器 | 第49页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49-51页 |
·环烷酸镍的制备 | 第49-50页 |
·环烷酸亚铁的制备 | 第50-51页 |
·在近临界水中沥青质的催化裂解 | 第51-58页 |
·实验原理 | 第51页 |
·在近临界水中沥青质的催化裂解正交实验步骤 | 第51页 |
·正交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1-58页 |
·催化裂解后沥青质的组成结构测定与分析 | 第58-62页 |
·催化裂解后沥青质的元素组成测定 | 第58-61页 |
·催化裂解后沥青质的元素组成分析 | 第61-62页 |
·催化裂解后沥青质的红外光谱测定与分析 | 第62-66页 |
·Ni~+108#沥青质的红外光谱测定与分析 | 第62-63页 |
·Fe~(2+)108#沥青质的红外光谱测定与分析 | 第63页 |
·Ni~+32#沥青质的红外光谱测定与分析 | 第63-64页 |
·Fe~(2+)32#沥青质的红外光谱测定与分析 | 第64页 |
·Ni~+104#沥青质的红外光谱测定与分析 | 第64-65页 |
·Fe~(2+)104#沥青质的红外光谱测定与分析 | 第65页 |
·Ni~+411#沥青质的红外光谱测定与分析 | 第65-66页 |
·Fe~(2+)411#沥青质的红外光谱测定与分析 | 第66页 |
·沥青质水热裂解反应 | 第66-68页 |
·108#沥青质水热裂解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66-67页 |
·32#沥青质水热裂解正交试验结果 | 第67页 |
·104#沥青质水热裂解正交试验结果 | 第67-68页 |
·411#沥青质水热裂解正交试验结果 | 第68页 |
·小结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详细摘要 | 第76-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