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的探索--合肥“城中村”改造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6页 |
·选题背景 | 第13页 |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情况 | 第13-15页 |
·国内发展概况 | 第13-14页 |
·国外发展概况 | 第14-15页 |
·研究本课题的意义与目的 | 第15页 |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文章结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城中村”问题的辨识 | 第16-21页 |
·“城中村”问题的提出 | 第16-17页 |
·“城中村”的出现 | 第16页 |
·“城中村”引发的问题 | 第16-17页 |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与“城中村”的产生 | 第17-18页 |
·“城中村”问题的根本成因 | 第18-19页 |
·合肥市“城中村”发展的客观因素 | 第19页 |
·“城中村”改造的紧迫性 | 第19-21页 |
第三章 改造“城中村” | 第21-32页 |
·“城中村”改造的理论来源 | 第21-23页 |
·社区发展理论 | 第21页 |
·令仔里单位概念 | 第21-23页 |
·“城中村”改造的意义 | 第23-24页 |
·“城中村”改造的关键 | 第24-25页 |
·“城中村”改造的难点 | 第25-27页 |
·拆迁安置 | 第25页 |
·平衡资产 | 第25-26页 |
·思想观念的转变 | 第26页 |
·外来人口的影响 | 第26页 |
·再就业困难 | 第26-27页 |
·社会保障制度欠完善 | 第27页 |
·分类改造“城中村” | 第27-32页 |
第四章 可持续发展观审视“城中村” | 第32-37页 |
·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 | 第32页 |
·改造“城中村”要可持续发展观来指导 | 第32-33页 |
·营造可持续的城市邻里社区 | 第33页 |
·城市社区的开发 | 第33-34页 |
·城市绿地 | 第33-34页 |
·汽车使用 | 第34页 |
·住宅密度 | 第34页 |
·清洁能源使用 | 第34页 |
·生态设计 | 第34页 |
·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第34-37页 |
第五章 全国“城中村”改造的经验与教训 | 第37-42页 |
·拆迁补偿与安置的经验 | 第37-41页 |
·广州的措施 | 第37-39页 |
·深圳的措施 | 第39-40页 |
·珠海的措施 | 第40-41页 |
·全国“城中村”改造的成败与得失 | 第41-42页 |
第六章 合肥“城中村”改造 | 第42-52页 |
·合肥城区发展概况 | 第42页 |
·合肥“城中村”改造的迫切性 | 第42-46页 |
·杂乱无序的“劳动村” | 第42-45页 |
·高密度的社区空间 | 第45-46页 |
·合肥“城中村”改造的进程 | 第46-48页 |
·合肥“城中村”改造的难点 | 第48-49页 |
·“城中村”改造成本 | 第49页 |
·“城中村”与“平民窟”的区别 | 第49页 |
·提出合肥“城中村”改造的建议与办法 | 第49-52页 |
·做好村民的宣传动员工作 | 第49页 |
·改造建设要统一科学规划 | 第49-50页 |
·资金来源多元化 | 第50-51页 |
·健全社保体制 | 第51-52页 |
第七章 “城中村”改造实例分析——姚公社区 | 第52-60页 |
·姚公社区情况简介 | 第52页 |
·姚公社区改造存在的问题 | 第52-53页 |
·姚公社区改造办法与建议 | 第53-55页 |
·姚公社区改造思想 | 第54页 |
·姚公社区改造办法与建议 | 第54-55页 |
·廉租房的必要性 | 第54页 |
·社区肌理的形成 | 第54-55页 |
·合理的建筑形式 | 第55-60页 |
·采光 | 第55-56页 |
·通风 | 第56-58页 |
·比例与尺度 | 第58页 |
·宅间用地 | 第58页 |
·立体空间 | 第58-59页 |
·空间形式 | 第59-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附录 问卷调查表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