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论文

“山西村治”:国家行政与乡村自治的整合(1917-1928)

内容提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绪论第12-23页
 一、主要概念解析第12-13页
 二、学术、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第13-14页
 三、学术史回顾第14-20页
 四、研究框架与方法第20-23页
第一章 “山西村治”的历史背景第23-36页
 一、山西的地理特点第23-25页
 二、山西传统社会的乡村组织第25-29页
 三、近代山西社会的动荡与衰落第29-33页
 四、重建乡村秩序的尝试第33-36页
  (一) 传统社会的弊病第33页
  (二) 近代地方自治的探索第33-36页
第二章 “山西村治”概述第36-42页
 第一节 阎锡山掌握山西军政大权第36-38页
 第二节 “山西村治”的简要概述第38-42页
第三章 将乡村事务纳入国家行政第42-75页
 第一节 建立深入乡村的行政组织系统第42-54页
  一、强化省级行政的乡村社会治理职能第42-44页
  二、将乡村治理作为县、区行政的重心第44-50页
  三、建立双重性质的行政村第50-54页
 第二节 国家行政管理乡村事务的运行机制第54-75页
  一、行政管辖机制第54-57页
  二、行政监督机制第57-67页
  三、财政、财务机制第67-75页
第四章 “官治”下的“村自治”第75-106页
 第一节 “村自治”的制度设计第75-80页
  一、村民会议第75-76页
  二、村公所第76-77页
  三、村监察委员会第77页
  四、息讼会第77-78页
  五、保卫团第78-80页
 第二节 村自治实践第80-103页
  一、村民会议制度的实施第80-88页
  二、村公所制度的实施第88-93页
  三、村监察委员会实施情况第93-94页
  四、息讼会实施情况第94-96页
  五、保卫团制度的实施第96-99页
  六、村禁约施行情况第99-100页
  七、村学务举办情况第100-103页
 第三节 “村自治”的特点第103-106页
  一、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第103页
  二、注重普通民众的“直接民权”第103-104页
  三、“官治”渗透自治第104-106页
第五章 整合乡村社会各种势力第106-121页
 第一节 培植村政的新社会基础第106-114页
  一、吸纳学生、教员参与基层改革与建设第106-110页
  二、将商人纳入行政轨道第110-114页
 第二节 拉和打:对待士绅的两手政策第114-118页
  一、吸纳正绅参与村治动第114-116页
  二、打击劣绅第116-118页
 第三节 对家族势力与旧乡地人员的限制改造第118-121页
  一、削弱家族势力第118-119页
  二、改造旧乡地人员第119-121页
第六章 运用行政力量推动文教风俗变革第121-136页
 第一节 兴办教育 开启民智第121-130页
  一、制定全省教育发展计划第122页
  二、大力拨款支持教育事业第122-123页
  三、全省推行义务教育第123-125页
  四、开展社会教育和通俗教育第125-126页
  五、举办职业教育第126-128页
  六、推展女子教育第128-130页
 第二节 革除陋俗 树立新风第130-133页
  一、禁止缠足第130-131页
  二、禁烟第131页
  三、剪发第131页
  四、禁止早婚第131页
  五、规范生活行为第131-133页
 第三节 承旧开新 道德政治第133-136页
  一、维护传统儒教“仁”的观念第133页
  二、维护传统公正的道德观念第133页
  三、维护传统家教与孝道观念第133-134页
  四、维护传统信义与诚实观念第134页
  五、维护传统勤俭美德第134-136页
第七章 得失与镜鉴——“山西村治”的总评第136-151页
 第一节 山西村治的得失第136-147页
  一、制度建构的得失第136-141页
  二、经济建设的得失第141-144页
  三、整合乡村社会势力的得失第144-146页
  四、文化构建的得失第146-147页
 第二节 十年村治的现实意义第147-151页
  一、单轨亦或双轨:官治与自治的现实启示第148页
  二、人治、德治与法治:如何结合第148-151页
征引和参考文献第151-156页

论文共1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巴塞尔协议的发展对保险监管的启示
下一篇:应用决策树对缺血性中风不同时段证候变化特征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