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一、国共两党建立安徽战场的主要原因 | 第10页 |
二、学术史的回顾 | 第10-13页 |
(一) 安徽战场国共两党敌后战场的形成和发展 | 第10-11页 |
(二) 安徽战场国共两党敌后战场的关系 | 第11页 |
(三) 安徽战场国共两党敌后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 第11-12页 |
(四) 专题研究 | 第12-13页 |
三、本文写作的主旨和意义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国共两党在抗战路线和抗战立场上的比较 | 第14-20页 |
一、国民党坚持单纯依靠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共产党则坚持发动民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坚持人民抗战的全面抗战路线 | 第14-16页 |
(一) 国民党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 | 第14-15页 |
(二) 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 第15-16页 |
二、国民党坚持反共反人民的立场,制造摩擦事件;共产党则是全心全意抗日救和壮大抗日人民队伍 | 第16-20页 |
(一) 国民党坚持反共反人民的立场,经常制造一些摩擦事件 | 第16-17页 |
(二) 共产党为了解放人民,不断壮大人民武装力量,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 | 第17-20页 |
第二章 国共两党在安徽战场的游击战战略的比较 | 第20-28页 |
一、国共两党游击战战略的相同点 | 第20-22页 |
(一) 国共两党都认识到游击战是坚持持久作战的重要产物 | 第20-21页 |
(二) 国共两党都认为游击战是进行持久战的必然选择 | 第21-22页 |
(三) 国共两党都认识到民众对游击战争的重要作用 | 第22页 |
二、国共两党游击战战略的不同点 | 第22-28页 |
(一) 国共两党游击战决策提出的时间上有歧异 | 第22-24页 |
(二) 国共两党对游击战战略的重要性认识不同 | 第24页 |
(三) 国共两党游击部队的成员不同 | 第24-25页 |
(四) 国共两党游击战战略效果不同 | 第25-28页 |
第三章 国共两党在安徽战场后勤工作的比较 | 第28-35页 |
一、皖南事变以前国共两党后勤工作的异同 | 第28-31页 |
(一) 国共两党后勤工作的相同点 | 第28页 |
(二) 国共两党后勤工作的不同点 | 第28-31页 |
二、皖南事变以后国共两党的后勤工作的异同 | 第31-35页 |
(一) 国共两党后勤工作的相同点 | 第31-32页 |
(二) 国共两党后勤工作的不同点 | 第32-35页 |
第四章 国共两党在安徽战场抗战效果的比较 | 第35-46页 |
一、战略防御阶段 | 第35-37页 |
(一) 共产党率军进入敌后,积极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 | 第35页 |
(二) 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抗击着日军的主力 | 第35-37页 |
二、战略相持阶段 | 第37-42页 |
(一) 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安徽战场抗击日军的主战场 | 第37-40页 |
(二) 国民党正面战场由积极抗日转变为积极反共、消极抗战 | 第40-42页 |
三、战略反攻阶段 | 第42-46页 |
(一) 淮南、淮北和皖江抗日民主根据地成为反攻的主战场 | 第42-43页 |
(二) 国民党战场在反攻阶段作战有限 | 第43-46页 |
结语 | 第46-48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附: 本人在读研期间发表科研论文、论著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