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投资基金立法问题研究
| 内容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第一部分 产业投资基金概述 | 第10-27页 |
| 一、产业投资基金的界定 | 第10-18页 |
| (一) 产业投资基金的定义 | 第10-14页 |
| 1. 产业投资基金定义 | 第10-12页 |
| 2. 私募与非法集资的区分 | 第12-14页 |
| 3. 股权投资与债权投资的区分 | 第14页 |
| (二) 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 第14-18页 |
| 1.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与公募证券投资基金 | 第14-15页 |
| 2.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与私募证券投资基金 | 第15-16页 |
| 3.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与委托理财 | 第16-18页 |
| 二、产业投资基金的特点和运行机制 | 第18-22页 |
| (一) 产业投资基金的特点(见表1) | 第18-20页 |
| (二) 产业投资基金运行机制 | 第20-22页 |
| 1.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设立 | 第20-21页 |
| 2. 投资与经营 | 第21页 |
| 3. 投资的退出 | 第21-22页 |
| 三、产业投资基金的作用及其在我国的现状 | 第22-27页 |
| (一) 产业投资基金的作用 | 第22-24页 |
| 1.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 第22页 |
| 2.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 第22-24页 |
| (二) 我国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现状 | 第24-27页 |
| 第二部分 我国产业投资基金立法 | 第27-50页 |
| 一、我国产业投资基金立法现状 | 第27-29页 |
| (一) 法律与社会经济 | 第27-28页 |
| (二) 我国的立法现状 | 第28-29页 |
| 二、其他国家和地区立法分析 | 第29-38页 |
| (一) 产业投资基金的世界发展 | 第29-31页 |
| 1.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历史 | 第29-30页 |
| 2.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现状 | 第30-31页 |
| (二) 美国产业投资基金立法实践 | 第31-34页 |
| 1. 产业投资基金募集方式 | 第31-32页 |
| 2. 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 | 第32-33页 |
| 3. 产业投资基金的组织形式 | 第33页 |
| 4. 产业投资基金的监管 | 第33页 |
| 5. 产业投资基金的募集对象 | 第33-34页 |
| (三) 英国产业投资基金立法实践 | 第34-35页 |
| 1. 法律的豁免 | 第34-35页 |
| 2. 产业投资基金的组织形式 | 第35页 |
| (四) 我国台湾地区产业投资基金立法实践 | 第35-36页 |
| (五) 其他国家和地区立法分析 | 第36-38页 |
| 1. 投资者的监管 | 第36页 |
| 2. 募集方式和信息披露的规定 | 第36-37页 |
| 3. 产业投资基金组织方式的规定 | 第37-38页 |
| 三、我国产业投资基金立法研究 | 第38-50页 |
| (一) 立法模式选择 | 第38-39页 |
| (二) 《产业投资基金法》的价值目标 | 第39-41页 |
| 1. 效率优先 | 第39-40页 |
| 2. 重视安全 | 第40-41页 |
| (三) 《产业投资基金法》的立法原则 | 第41-42页 |
| 1. 保护投资者利益原则 | 第41-42页 |
| 2. 监管合法与监管适度原则 | 第42页 |
| (四) 《产业投资基金法》的核心内容 | 第42-50页 |
| 1. 确立私募为其募集方式 | 第43-44页 |
| 2. 产业投资基金的组织形式 | 第44-47页 |
| 3. 产业投资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的义务 | 第47-49页 |
| 4. 学习和借鉴《证券投资基金法》 | 第49-50页 |
| 结论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