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民事诉讼主管制度的完善
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部分 导言 | 第10-12页 |
第二部分 民事诉讼主管制度概述 | 第12-18页 |
一、民事诉讼主管制度的概念反思 | 第12-13页 |
二、研究民事诉讼主管制度的意义 | 第13-18页 |
(一) 利于司法权的扩张 | 第13-15页 |
(二) 利于民事审判权、诉权的正确行使 | 第15页 |
(三) 利于当事人接近司法救济 | 第15-16页 |
(四) 利于权利的司法生成 | 第16-18页 |
第三部分 我国民事诉讼主管之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 第18-22页 |
一、立法层面的问题 | 第18-19页 |
二、司法实践层面的问题 | 第19-22页 |
第四部分 影响我国民事诉讼主管制度的相关因素 | 第22-38页 |
一、现实层面——司法资源的现状分析 | 第23-29页 |
(一) 当事人接近司法救济的难易程度 | 第23-26页 |
(二) 法官素质的现状分析 | 第26-27页 |
(三) 法院案件的执行状况 | 第27-29页 |
二、理论层面——司法权的现状分析 | 第29-34页 |
(一) 司法权的特征 | 第29-30页 |
(二) 司法权的功能 | 第30页 |
(三) 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分析 | 第30-34页 |
三、思想观念层面——民事诉讼文化的演化 | 第34-38页 |
(一) 从追求“和谐”到维护权益 | 第34-36页 |
(二) 民众权利意识的觉醒 | 第36页 |
(三) 民众对法律的尊重 | 第36-38页 |
第五部分 完善我国民事诉讼主管制度的思考 | 第38-52页 |
一、理论层面的完善 | 第38-40页 |
(一) 树立正确的立法、司法理念 | 第38页 |
(二) 民事诉讼主管合理范围的分析 | 第38-40页 |
二、立法层面的完善 | 第40-50页 |
(一) 明确确定主管的原则和标准 | 第40-45页 |
(二) 我国民事诉讼主管制度的具体立法构想 | 第45-49页 |
(三) 当事人对法院主管发生争议时的救济 | 第49-50页 |
三、实践层面的完善 | 第50-52页 |
(一) 进一步保障当事人接近司法救济 | 第50页 |
(二) 进一步提高司法人员的素质 | 第50页 |
(三) 进一步强化司法权 | 第50-52页 |
第六部分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