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框架自动识别中的歧义消解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8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框架以及汉语框架语义知识库 | 第13-22页 |
·FrameNet工程简介 | 第13-15页 |
·汉语框架语义知识库简介 | 第15-18页 |
·汉语框架语义知识库语义分析流程 | 第18-2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FrameNet相关语义角色评测任务介绍 | 第22-24页 |
·文献综述 | 第24-25页 |
·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第25-28页 |
第二章 汉语框架自动识别中的歧义消解模型 | 第28-38页 |
·汉语框架自动识别任务分解 | 第28-29页 |
·汉语框架消歧模型的形式化描述 | 第29页 |
·算法选择 | 第29-36页 |
·最大熵模型 | 第30-31页 |
·最大熵原理的推理机制及特征选择 | 第31-35页 |
·最大熵模型的参数估计 | 第35-36页 |
·最大熵工具包 | 第36页 |
·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汉语框架消歧模型的实验准备 | 第38-42页 |
·特征选择 | 第38-40页 |
·语料选择及切分 | 第40页 |
·评价指标 | 第40页 |
·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汉语框架消歧模型的实验结果及错误分析 | 第42-52页 |
·基于词层面的汉语框架消歧模型 | 第42-44页 |
·汉语框架消歧Baseline模型 | 第42-44页 |
·基于BOW策略的汉语框架消歧模型 | 第44页 |
·基于基本块层面的汉语框架消歧模型 | 第44-47页 |
·汉语基本块描述体系及基本块自动标注器的性能 | 第44-45页 |
·模型的特征描述及选取 | 第45-46页 |
·模型的实验结果 | 第46-47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7页 |
·基于依存句法分析层面的模型 | 第47-49页 |
·依存句法分析器的选取 | 第47-48页 |
·模型的特征描述及选取 | 第48页 |
·模型的实验结果 | 第48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8-49页 |
·模型的比较与融合 | 第49-50页 |
·小结 | 第50-52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2-54页 |
·总结 | 第52页 |
·展望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60-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