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绪论 | 第10-23页 |
(一) 研究缘起与意义 | 第10-14页 |
(二) 研究现状及其述评 | 第14-19页 |
(三) 理论工具与研究路径 | 第19-23页 |
第一章 权力制约概念界说和一般理论分析 | 第23-51页 |
第一节 权力制约概念界说 | 第23-32页 |
一、权力的概念和来源 | 第23-29页 |
二、权力制约的概念 | 第29-32页 |
第二节 权力制约的逻辑基础和现实要求 | 第32-51页 |
一、权力制约的逻辑基础:对权力的怀疑和对人性的纠错 | 第33-40页 |
二、权力制约的现实要求:政治文明的转型和权力实现方式变迁 | 第40-51页 |
第二章 权力制约的思想源流及其历史模式 | 第51-86页 |
第一节 权力制约的思想源流和原则演进 | 第51-64页 |
一、西方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 第51-56页 |
二、西方近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 第56-62页 |
三、马克思主义的权力制约思想 | 第62-64页 |
第二节 权力制约的制度安排及其历史模式 | 第64-76页 |
一、权力制约模式的纵向观察 | 第65-72页 |
二、权力制约模式的横向分析 | 第72-76页 |
第三节 中国权力制约思想和体制的考察与反思 | 第76-83页 |
一、中国权力制约思想和体制考察 | 第76-78页 |
二、我国权力制约机制现状分析 | 第78-83页 |
第四节 基本启示 | 第83-86页 |
第三章 权力制约的价值维度和规则体系 | 第86-106页 |
第一节 权力制约的价值维度 | 第86-96页 |
一、民主、正义 | 第86-88页 |
二、稳定、秩序 | 第88-90页 |
三、合法、法治 | 第90-92页 |
四、责任、有效 | 第92-94页 |
五、参与、回应 | 第94-96页 |
六、透明、廉洁 | 第96页 |
第二节 权力制约的规则体系 | 第96-106页 |
一、权力制约的范式转向:狭义制权→广义制权、法律制度制权→行为过程制权 | 第97-99页 |
二、权力制约的规则体系:实体正义、程序正义 | 第99-106页 |
第四章 权力制约的博弈关系和基本机制 | 第106-128页 |
第一节 权力制约的基本博弈关系 | 第106-112页 |
一、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 | 第106-108页 |
二、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 | 第108-110页 |
三、行政权与立法权、司法权 | 第110-112页 |
第二节 权力制约的基本结构 | 第112-119页 |
一、体制内制约与体制外制约 | 第112-114页 |
二、直接制约与间接制约 | 第114-115页 |
三、横向制约与纵向制约 | 第115-117页 |
四、他律性制约与自律性制约 | 第117-118页 |
五、事前、事中与事后制约 | 第118-119页 |
第三节 权力制约的基本机制 | 第119-128页 |
一、以权力制约权力 | 第119-121页 |
二、以权利制约权力 | 第121-123页 |
三、以法律制约权力 | 第123-124页 |
四、以道德制约权力 | 第124-126页 |
五、以程序制约权力 | 第126-128页 |
第五章 中国特色权力制约体系的构建路径 | 第128-165页 |
第一节 建设实体正义 | 第130-150页 |
一、制度正义 | 第130-144页 |
二、结构正义 | 第144-150页 |
第二节 建设程序正义 | 第150-158页 |
一、过程正义 | 第150-156页 |
二、司法正义 | 第156-158页 |
第三节 社会基础和维持机制建设 | 第158-165页 |
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第158-159页 |
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 第159-162页 |
三、培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162-165页 |
结语 | 第165-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7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179-180页 |
论文摘要(中文) | 第180-187页 |
论文摘要(英文) | 第187-191页 |
后记 | 第1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