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继卫星的定轨方式研究与精度分析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2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0-12页 |
第二章 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 | 第12-24页 |
·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概述 | 第12-20页 |
·中继卫星系统的基本组成 | 第12-15页 |
·中继卫星系统的工作原理及主要业务 | 第15-18页 |
·中继卫星系统的关键技术 | 第18页 |
·中继卫星系统的特点 | 第18-20页 |
·各国的发展计划及进展 | 第20-24页 |
·美国的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 | 第20-21页 |
·前苏联的数据中继卫星系统 | 第21页 |
·日本的数据中继卫星系统 | 第21-22页 |
·欧空局的数据中继卫星系统 | 第22页 |
·美、日、欧的联网互操作 | 第22-23页 |
·中国的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 | 第23-24页 |
第三章 中继卫星定轨的理论基础 | 第24-38页 |
·时间系统 | 第24-26页 |
·世界时系统 | 第24-25页 |
·原子时系统 | 第25-26页 |
·力学时系统 | 第26页 |
·各种时间之间的转换关系 | 第26页 |
·坐标系统及其转换 | 第26-29页 |
·五种地心赤道坐标系 | 第27页 |
·各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 | 第27-29页 |
·摄动力建模及取舍 | 第29-33页 |
·地球非球形引力摄动 | 第30页 |
·日、月引力摄动 | 第30-31页 |
·大气阻力摄动 | 第31页 |
·光压摄动 | 第31-32页 |
·其它摄动的量级分析 | 第32页 |
·摄动力的取舍原则 | 第32-33页 |
·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 | 第33-34页 |
·精密定轨初步 | 第34-37页 |
·精密定轨基本原理 | 第34-35页 |
·定轨方法与批处理 | 第35-37页 |
·精度评定方法 | 第37-38页 |
·精度评定方法 | 第37页 |
·精度标准 | 第37-38页 |
第四章 中继卫星的几种定轨方式 | 第38-44页 |
·中继卫星的地基定轨 | 第38-40页 |
·双边距离转发 | 第38-39页 |
·甚长基线干涉测量 | 第39-40页 |
·连线干涉 | 第40页 |
·中继卫星的天基定轨 | 第40-41页 |
·中继卫星的天地基联合定轨 | 第41-44页 |
第五章 中继卫星的天地基联合定轨研究 | 第44-60页 |
·天地基联合定轨原理 | 第44-45页 |
·数据模拟 | 第45-50页 |
·测距模型 | 第45-46页 |
·标准轨道和观测站的选取 | 第46-48页 |
·可见性分析 | 第48页 |
·正态随机变量的产生 | 第48-49页 |
·随机观测量的生成 | 第49-50页 |
·测距噪声和定轨弧段对定轨精度的影响 | 第50-57页 |
·单中继星单低轨卫星系统 | 第50-52页 |
·双中继星单低轨卫星系统 | 第52-54页 |
·单中继星双低轨卫星系统 | 第54-57页 |
·结果分析 | 第57-60页 |
第六章 我国中继卫星的定轨方案及比较 | 第60-71页 |
·中继卫星、历元时刻及相关参数选取 | 第60-61页 |
·中继卫星地基定轨仿真分析 | 第61-66页 |
·测站选取及数据模拟 | 第61页 |
·仿真计算 | 第61-65页 |
·结果分析 | 第65-66页 |
·中继卫星天地基联合定轨仿真分析 | 第66-70页 |
·星站选取及数据模拟 | 第66页 |
·仿真计算 | 第66-70页 |
·结果分析 | 第70页 |
·定轨方案选取 | 第70-71页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第71-73页 |
·总结 | 第71-72页 |
·下一步的工作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