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二章 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的理论框架 | 第13-21页 |
一、职称制度的含义及历史沿革 | 第13-15页 |
(一) 职称制度的含义 | 第13-14页 |
(二) 职称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14-15页 |
二、中小学教师职称体系的构建 | 第15-17页 |
三、改革现行职称制度体系的现实需要 | 第17-19页 |
(一)教师职称“评聘结合”和“评聘分开”均存在不科学因素 | 第17页 |
(二) 现行职称指标管理体系不合理 | 第17-18页 |
(三) 职称评审体制和评审条件存在弊端 | 第18页 |
(四) 学校用人自主权难以落实 | 第18-19页 |
四、国家构建新型教师职务体系试点的方向 | 第19-21页 |
第三章 潍坊市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 第21-34页 |
一、潍坊市教师队伍总体情况 | 第21页 |
二、潍坊市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基本情况 | 第21-26页 |
(一) 建立完善的改革推进机制 | 第22-23页 |
(二) 将现有职称与新职称体系进行过渡对接 | 第23页 |
(三) 科学设置岗位管理机制 | 第23-25页 |
(四) 创新教师职称评价新机制 | 第25-26页 |
三、潍坊市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 第26-27页 |
四、潍坊市中小学职称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第27-34页 |
(一) 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的属性问题 | 第28页 |
(二) 中小学教师的思想观念问题 | 第28-29页 |
(三) 中小学校中、高级岗位设置比例问题 | 第29-30页 |
(四) 职称评审体制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五) 职称评审通过率的问题 | 第31-32页 |
(六) 教职工编制管理体制与职称体制不适应问题 | 第32-33页 |
(七) 财政保障不足和教育内部其他系列人员问题 | 第33-34页 |
第四章 深化中小学职称制度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 第34-41页 |
一、加强对改革政策和导向的宣传 | 第34页 |
二、完善教职工职称评审和岗位管理机制 | 第34-35页 |
(一) 建立动态管理的岗位设置机制 | 第34-35页 |
(二) 设定适应教育发展的设岗比例 | 第35页 |
(三) 建立教师职称认定备案制度 | 第35页 |
三、建立区别于一线教师的教育职员制度 | 第35-37页 |
四、完善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 | 第37-39页 |
五、完善跨校竞聘政策 | 第39-40页 |
六、建立健全深化职称改革的配套制度 | 第40-41页 |
(一) 完善教职工编制管理制度 | 第40页 |
(二) 完善财政保障机制 | 第40-41页 |
(三) 建立与教师职称相适应的培训制度 | 第41页 |
(四) 提高人事管理人员队伍素质 | 第41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41-42页 |
注释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附录1 | 第45-47页 |
附录2 | 第47-49页 |
后记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