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前言 | 第8-22页 |
| 1 矮化育种与绿色革命 | 第8-9页 |
| 2 植物矮化突变体及其内源激素差异 | 第9-16页 |
| ·与赤霉素相关的植物矮化突变 | 第10-13页 |
| ·与油菜素内酯相关的植物矮化突变体 | 第13-15页 |
| ·与IAA有关的植物矮化突变体 | 第15页 |
| ·其他类型的植物矮化突变体 | 第15-16页 |
| 3 与株高相关的几种植物激素的生物合成及信号转导 | 第16-21页 |
| ·高等植物中GA的生物合成及信号转导 | 第16-19页 |
| ·油菜素内酯的生物合成及信号转导 | 第19-20页 |
| ·吲哚乙酸的生物合成及信号转导 | 第20-21页 |
|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22-29页 |
| 1 供试材料 | 第22页 |
| 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22页 |
| ·试验主要仪器 | 第22页 |
| 3 试验方法 | 第22-29页 |
| ·盆栽试验设计 | 第22-23页 |
| ·大田试验设计 | 第23页 |
| ·材料培养 | 第23页 |
| ·材料处理 | 第23页 |
| ·试验测定方法 | 第23-28页 |
| ·水稻中植物激素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23-24页 |
| ·可溶性蛋白测定:考马斯亮兰法 | 第24-25页 |
| ·可溶性糖测定:蒽酮比色法 | 第25-26页 |
| ·过氧化物酶酶活力的测定 | 第26-27页 |
| ·吲哚乙酸氧化酶酶活力的测定:比色法 | 第27-28页 |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8-2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9-52页 |
| 1 丛矮648和中花11的基本性状比较 | 第29页 |
| 2 丛矮648和中花11生理生化特性的比较 | 第29-36页 |
| ·光合生理指标的比较 | 第29-30页 |
| ·叶、茎可溶性糖的比较 | 第30-31页 |
| ·叶、茎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比较 | 第31-32页 |
| ·叶、茎过氧化物酶活力的比较 | 第32-33页 |
| ·叶、茎吲哚乙酸氧化物酶活力的比较 | 第33-34页 |
| ·植物激素含量的比较 | 第34-36页 |
| 3 外源生长物质对丛矮648和中花11幼苗生长期形态及植物激素的影响 | 第36-43页 |
| ·幼苗生长期株高对外源生长物质调控的响应 | 第36-39页 |
| ·幼苗生长期第二叶鞘对外源生长物质调控的响应 | 第39-40页 |
| ·外源生长物质处理后丛矮648和中花11激素含量变化 | 第40-43页 |
| 4 GA_3处理对丛矮648和中花11光合生理指标和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43-52页 |
| ·不同GA_3浓度处理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变化 | 第43页 |
| ·不同GA_3浓度处理对株高的影响 | 第43-44页 |
| ·不同GA_3浓度处理光合生理指标的变化 | 第44-45页 |
| ·不同GA_3浓度处理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 第45-47页 |
| ·不同GA_3浓度处理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第47-48页 |
| ·不同GA_3浓度处理过氧化物酶比活力的变化 | 第48-50页 |
| ·不同GA_3浓度处理吲哚乙酸氧化酶活力的变化 | 第50-52页 |
| 讨论 | 第52-56页 |
| 1 讨论 | 第52-54页 |
| 2 小结 | 第54-55页 |
| 3 后续研究设想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作者简介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