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21页 |
·前言 | 第7页 |
·边坡问题研究现状 | 第7-12页 |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及比较 | 第12-17页 |
·DDA法基本原理及其优势 | 第17-19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德兴铜矿边坡区域地质概况及地质概化模型 | 第21-38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21页 |
·研究区工程地质概况 | 第21-29页 |
·研究区岩性特征 | 第21-22页 |
·研究区地质构造基本特征 | 第22-29页 |
·与边坡稳定性有关的地质概化模型 | 第29-38页 |
·本区边坡稳定性的主要控制因素 | 第29-31页 |
·边坡破坏模式分析 | 第31-34页 |
·泥石流对边坡的影响 | 第34-36页 |
·爆破震动对边坡的稳定性影响分析 | 第36-38页 |
第三章 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参数确定 | 第38-50页 |
·概述 | 第38页 |
·岩体力学试验 | 第38-40页 |
·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基本参数确定 | 第40-49页 |
·岩体抗剪强度的确定 | 第40-46页 |
·不连续面强度性质参数的确定 | 第46-48页 |
·其它边坡稳定性分析中基本参数的确定 | 第48-49页 |
·安全系数及稳定性评价标准 | 第49-50页 |
·安全系数的确定 | 第49页 |
·稳定性评价标准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德兴铜矿边坡稳定性的极限平衡分析 | 第50-87页 |
·极限平衡理论 | 第50-56页 |
·竖直条分法 | 第50-54页 |
·水平条分法 | 第54-55页 |
·极限平衡法评述 | 第55-56页 |
·研究区边坡破坏模式确定 | 第56-58页 |
·边坡极限平衡分析计算 | 第58-86页 |
·圆弧破坏模式的分析计算 | 第58-70页 |
·平面破坏模式的分析计算 | 第70-73页 |
·双滑面破坏模式的分析计算 | 第73-76页 |
·楔形破坏模式的分析计算 | 第76-86页 |
·极限平衡分析结果的综合评价 | 第86-87页 |
第五章 德兴铜矿边坡稳定性的非连续变形分析(DDA) | 第87-121页 |
·非连续变形理论(DDA) | 第87-113页 |
·概述 | 第87页 |
·理论简介 | 第87-90页 |
·块体的位移组成及位移模式 | 第90-113页 |
·非连续变形(DDA)分析程序 | 第113-115页 |
·分析计算方法 | 第113-115页 |
·计算机程序 | 第115页 |
·德兴铜矿边坡的DDA分析计算 | 第115-119页 |
·分析计算剖面选择 | 第115-116页 |
·分析计算参数 | 第116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116-119页 |
·极限平衡法与DDA法分析综合结果 | 第119-121页 |
·主要结论及评价 | 第120页 |
·边坡防护建议 | 第120-121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第121-123页 |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121-122页 |
·存在问题及今后进一步工作建议 | 第12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8页 |
致谢 | 第128-12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论文发表情况及科研情况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