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1 绪论 | 第11-21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1.2 超磁致伸缩材料概述 | 第11-14页 |
| 1.2.1 超磁致伸缩材料的发展 | 第11-12页 |
| 1.2.2 超磁致伸缩材料特性 | 第12-13页 |
| 1.2.3 超磁致伸缩材料非线性特性 | 第13-14页 |
| 1.3 超磁致伸缩驱动器数学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 1.4.1 选题目的 | 第19页 |
| 1.4.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 1.5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2 超磁致伸缩驱动器设计 | 第21-37页 |
| 2.1 GMA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 第21页 |
| 2.2 GMM棒参数设计与选型 | 第21-22页 |
| 2.3 GMA的偏置磁场选取 | 第22-23页 |
| 2.4 GMA激励线圈的设计 | 第23-32页 |
| 2.4.1 影响激励线圈参数的因素 | 第24-27页 |
| 2.4.2 激励线圈的设计 | 第27-32页 |
| 2.5 磁回路设计 | 第32-36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3 GMA磁场有限元仿真分析 | 第37-44页 |
| 3.1 GMA磁场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7-38页 |
| 3.2 参数和边界条件设置 | 第38页 |
| 3.3 磁路结构参数对GMM棒内部磁场强度大小和均匀性的影响 | 第38-39页 |
| 3.4 仿真结果分析 | 第39-42页 |
| 3.4.1 导磁环对GMM棒中轴线磁场强度影响 | 第39-40页 |
| 3.4.2 导磁片对GMM棒中轴线磁场影响 | 第40-41页 |
| 3.4.3 永磁体对GMM棒中轴线磁场影响 | 第41-42页 |
| 3.5 理论计算与仿真结果比较 | 第42-43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4 GMA磁滞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研究 | 第44-66页 |
| 4.1 引言 | 第44页 |
| 4.2 GMA磁滞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建立 | 第44-48页 |
| 4.3 GMA磁滞非线性动力学系统主共振分析 | 第48-54页 |
| 4.3.1 GMA磁滞非线性动力学系统主共振数学模型 | 第48-51页 |
| 4.3.2 数值模拟 | 第51-54页 |
| 4.4 GMA磁滞非线性动力学系统分岔与混沌特性分析 | 第54-65页 |
| 4.4.1 GMA磁滞非线性系统分岔响应方程 | 第55-56页 |
| 4.4.2 GMA磁滞非线性动力学系统混沌响应方程 | 第56-59页 |
| 4.4.3 数值模拟 | 第59-63页 |
| 4.4.4 Adams仿真实验 | 第63-65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5 GMA磁滞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的分岔与混沌数值模拟 | 第66-84页 |
| 5.1 系统阻尼系数变化时系统的分岔特性和通向混沌的途径 | 第66-70页 |
| 5.2 系统刚度系数变化时系统的分岔特性和通向混沌的途径 | 第70-74页 |
| 5.3 碟簧三次刚度项系数变化时系统的分岔特性和通向混沌的途径 | 第74-76页 |
| 5.4 激振力变化时系统的分岔特性和通向混沌的途径 | 第76-79页 |
| 5.5 激励频率变化时系统的分岔特性和通向混沌的途径 | 第79-83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 结论 | 第84-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6页 |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96-98页 |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