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1页 |
| ·南矶山水域简介 | 第10-11页 |
| ·本研究鱼类简介 | 第11-13页 |
| ·鲶 | 第11页 |
| ·黄颡鱼 | 第11-12页 |
| ·乌鳢 | 第12-13页 |
| ·遗传多样性 | 第13-18页 |
| ·定义 | 第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7页 |
| ·意义 | 第17-18页 |
| ·鱼类种质资源库 | 第18-20页 |
| ·天然生态库 | 第18-19页 |
| ·人工生态库 | 第19-20页 |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鲶、黄颡鱼和乌鳢的形态特征 | 第21-28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21-22页 |
| ·样品采集 | 第21页 |
| ·方法 | 第21-22页 |
| ·结果和分析 | 第22-27页 |
| ·鲶 | 第22-23页 |
| ·黄颡鱼 | 第23-25页 |
| ·乌鳢 | 第25-27页 |
| ·讨论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鲶、黄颡鱼和乌鳢的同工酶分析 | 第28-45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28-31页 |
| ·样品采集 | 第28页 |
| ·方法 | 第28-31页 |
| ·结果分析 | 第31-42页 |
| ·鲶 | 第31-35页 |
| ·黄颡鱼 | 第35-38页 |
| ·乌鳢 | 第38-41页 |
| ·多态位点 | 第41-42页 |
| ·讨论 | 第42-45页 |
| ·三种同工酶的生理意义 | 第42-43页 |
| ·同工酶表达的组织差异 | 第43-44页 |
| ·遗传多样性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鲶、黄颡鱼和乌鳢RAPD分析 | 第45-56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45-48页 |
| ·材料 | 第45页 |
| ·方法 | 第45-4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8-54页 |
| ·鲶 | 第48-50页 |
| ·黄颡鱼 | 第50-53页 |
| ·乌鳢 | 第53-54页 |
| ·讨论 | 第54-56页 |
| ·RAPD技术 | 第54页 |
| ·三种鱼的遗传多样性 | 第54-56页 |
| 第五章 鄱阳湖南矶山水域建立三种底栖鱼类天然种质资源库可行性初步分析 | 第56-61页 |
| ·水质状况 | 第56-57页 |
| ·水生生物资源 | 第57-58页 |
| ·三种底栖鱼类资源状况 | 第58-59页 |
| ·三种底栖鱼类遗传多样性 | 第59-60页 |
| ·讨论 | 第60-61页 |
| ·建库的必要性初步分析 | 第60页 |
| ·建库的可行性初步分析 | 第60-61页 |
| 小结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 附录一 | 第66-67页 |
| 附录二 | 第67-68页 |
| 附录三 | 第68-69页 |
| 附录四 | 第69-70页 |
| 附录五 | 第70-71页 |
| 附录六 | 第71-72页 |
| 附录七 | 第72-73页 |
| 附录八 | 第73-74页 |
| 附录九 | 第74-75页 |
| 附录十 | 第75-76页 |
| 附录十一 | 第76-7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