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邪”在感染性肺炎治疗中运用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 前言 | 第11-13页 |
| 理论研究 | 第13-60页 |
| 1 肺卫失固,温邪袭肺是感染性肺炎主要的发病机制 | 第14-16页 |
| 2 肺经热盛,肺气郁闭是感染性肺炎主要的病理基础 | 第16-27页 |
| ·肺气郁闭,宣肃失常 | 第19-20页 |
| ·肺气郁闭,痰浊内生 | 第20-22页 |
| ·肺气郁闭,血脉淤滞 | 第22-23页 |
| ·肺气郁闭,津液耗伤 | 第23-25页 |
| ·肺气郁闭,肠失传导 | 第25-26页 |
| ·肺气郁闭,延及他脏,影响传变 | 第26-27页 |
| 3 “透邪”在感染性肺炎治疗中的运用 | 第27-54页 |
| ·“透邪”治疗感染性肺炎的作用机理 | 第28-32页 |
| ·透邪泄热,以主宣肃 | 第29-32页 |
| ·恢复肺主气、司呼吸、行治节功能 | 第31页 |
| ·恢复肺主通调水道功能 | 第31-32页 |
| ·“透邪”治疗感染病肺炎的运用要点 | 第32-41页 |
| ·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 | 第32-33页 |
| ·辨别病程发展及虚实转化 | 第33-34页 |
| ·掌握证候的临床特点 | 第34页 |
| ·注重早期治疗与药物选择 | 第34-41页 |
| ·“透邪”在感染性肺炎辨证论治中的具体运用 | 第41-54页 |
| ·邪郁肺卫,辛凉清解以透邪 | 第41-42页 |
| ·痰热壅肺,清热化痰以透邪 | 第42-46页 |
| ·热陷心营,清心凉营以透邪 | 第46-47页 |
| ·含兼夹证,活用诸法以透邪 | 第47-54页 |
| ·挟湿,配合通阳法以透邪 | 第47-48页 |
| ·腑实,配合通降法以透邪 | 第48-49页 |
| ·脘痞,配合通痹法以透邪 | 第49-50页 |
| ·血瘀,配合散血法以透邪 | 第50-51页 |
| ·气虚,配合益气法以透邪 | 第51-52页 |
| ·阴伤,配合养阴法以透邪 | 第52-54页 |
| 4 总结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 临床研究:感染性肺炎105例临床证治研究 | 第60-66页 |
| 1 临床资料 | 第60页 |
| ·一般资料 | 第60页 |
| ·基础病史 | 第60页 |
| ·临床症状 | 第60页 |
| ·实验室检查 | 第60页 |
| ·治疗与结果 | 第60页 |
| 2 资料分析 | 第60-62页 |
| ·发病季节 | 第61页 |
| ·宿疾关系 | 第61页 |
| ·基本症状 | 第61页 |
| ·辨证论治 | 第61-62页 |
| 3 治法分析 | 第62-65页 |
| ·基础用方 | 第62页 |
| ·常用中药 | 第62-65页 |
| ·按辨证分型归类 | 第62-64页 |
| ·风热犯肺型 | 第62-63页 |
| ·痰热壅肺型 | 第63-64页 |
| ·按药物功能分类 | 第64-65页 |
| 4 结论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个人简历 | 第67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