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7-9页 |
第二章 不动产登记公信力的历史和性质 | 第9-22页 |
·不动产登记公信力的历史考察 | 第9-16页 |
·罗马法 | 第9-12页 |
·德国法、瑞士法和台湾地区"民法" | 第12-14页 |
·法国民法和日本民法 | 第14-15页 |
·小结 | 第15-16页 |
·不动产登记公信力的性质分析 | 第16-22页 |
·不动产登记公信力是规则还是原则 | 第17-19页 |
·不动产登记公信力在物权法领域的定位 | 第19-22页 |
第三章 不动产登记公信力的合理基础 | 第22-32页 |
·财产秩序理论绪论 | 第22-24页 |
·社会生活和秩序的价值 | 第22-23页 |
·财产秩序及其法律调控 | 第23-24页 |
·两种财产秩序观 | 第24页 |
·财产秩序理论认识论基础: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的冲突与选择 | 第24-28页 |
·真实、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 | 第25-26页 |
·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的冲突和选择 | 第26-28页 |
·真实性问题与不动产登记公信力 | 第28页 |
·财产秩序理论价值论基础:交易安全与静的安全的冲突与选择 | 第28-32页 |
·安全、交易安全与静的安全 | 第28-30页 |
·交易安全与静的安全的冲突和选择 | 第30页 |
·安全性问题与不动产登记公信力 | 第30-32页 |
第四章 不动产登记公信力的信赖对象和主体 | 第32-44页 |
·不动产登记公信力的信赖的对象分析之一:不动产登记簿 | 第32-38页 |
·不动产登记簿和不动产权利证书 | 第32-35页 |
·不动产登记簿查阅及其记载 | 第35-38页 |
·不动产登记公信力的信赖的对象分析之二:物权公示的信赖 | 第38-42页 |
·物权与物权公示 | 第38-40页 |
·物权公示的对象 | 第40页 |
·物权公示与不动产登记公信力的关系 | 第40-42页 |
·不动产登记公信力的信赖的主体 | 第42-44页 |
第五章 不动产登记公信力与相关制度比较 | 第44-54页 |
·不动产登记公信力与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比较 | 第44-49页 |
·不动产登记公信力与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关系 | 第44-46页 |
·登记公信力对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构成要件的影响 | 第46-49页 |
·不动产登记公信力与物权行为无因性制度的比较 | 第49-54页 |
·不动产登记公信力和物权行为无因性的一般比较 | 第50-51页 |
·不动产登记公信力和物权行为无因性交易安全保障功能比较 | 第51-5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7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展望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