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7页 |
| 第1章 导言 | 第7-10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7页 |
| ·本文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第7-9页 |
| ·研究目的、思路及论文框架 | 第9-10页 |
| 第2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和文献回顾及述评 | 第10-20页 |
| ·西方学者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的发展脉络 | 第10-16页 |
| ·刘易斯的劳动力流动与两部门结构发展模型 | 第10-11页 |
| ·拉尼斯—费景汉的农业劳动力转移模型 | 第11-12页 |
| ·托达罗模式 | 第12-13页 |
| ·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劳动力流动理论 | 第13-14页 |
| ·双重劳动市场论 | 第14-15页 |
| ·推—拉理论 | 第15-16页 |
| ·人力资本投资模型 | 第16页 |
| ·国内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文献述评 | 第16-20页 |
| 第3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概况、原因与影响 | 第20-31页 |
|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第20-23页 |
| ·改革前的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 | 第20-21页 |
| ·改革后的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 | 第21-22页 |
|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 第22-23页 |
| ·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原因分析 | 第23-28页 |
| ·传统的解释 | 第23-24页 |
| ·基于新家庭经济学的解释 | 第24-28页 |
|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社会影响分析 | 第28-31页 |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正面效应 | 第28-29页 |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负面效应 | 第29-31页 |
| 第4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从"流动"到"稳定" | 第31-38页 |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 | 第31-33页 |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须"稳定" | 第33-35页 |
| ·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方式选择:一个成本—收益分析框架 | 第35-38页 |
| 第5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38-42页 |
| ·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 | 第38-39页 |
| ·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 第39页 |
| ·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 | 第39页 |
| ·做好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提高转移农民的就业竞争力 | 第39-40页 |
| ·改革农民工就业管理制度,建立专门的管理服务机构 | 第40页 |
| ·关注和促进农村女性劳动力的转移 | 第40-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 后记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