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11页 |
第一章 论文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选题的目的 | 第11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章 生态城市建设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2-18页 |
·生态城市理论 | 第12-14页 |
·生态城市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 第12-13页 |
·生态城市概念 | 第13-14页 |
·生态城市发展模式 | 第14-18页 |
·国外生态城市发展模式实例 | 第15-16页 |
·我国生态城市发展模式实例 | 第16-18页 |
第三章 生态市建设的基础条件 | 第18-27页 |
·自然环境条件 | 第18-21页 |
·地理位置 | 第18-19页 |
·地形与地貌 | 第19页 |
·土地资源与利用 | 第19-20页 |
·水文与水资源 | 第20页 |
·气候资源 | 第20-21页 |
·土壤植被 | 第21页 |
·社会经济条件 | 第21-27页 |
·人口状况 | 第21页 |
·人口预测 | 第21-22页 |
·经济条件 | 第22-27页 |
第四章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现状 | 第27-30页 |
·环境保护现状 | 第27-28页 |
·水环境 | 第27页 |
·大气环境 | 第27页 |
·声环境 | 第27页 |
·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 | 第27-28页 |
·生态环境现状 | 第28-30页 |
·影响生态环境要素分析 | 第28-29页 |
·城市化与城市土地开发 | 第28页 |
·植被破坏 | 第28页 |
·水土流失 | 第28-29页 |
·生态环境建设 | 第29-30页 |
·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 | 第29页 |
·自然保护区建设 | 第29-30页 |
第五章 生态市建设的 SWOT 分析 | 第30-35页 |
·优势(S--Strengths) | 第30-31页 |
·城市发展潜力大 | 第30-31页 |
·农业发展竞争力 | 第31页 |
·工业发展竞争力 | 第31页 |
·劣势(W--Weaknesses) | 第31-33页 |
·交通相对优势的丧失 | 第31-32页 |
·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的下降 | 第32页 |
·腹地支撑力较弱 | 第32页 |
·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改变 | 第32页 |
·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任务艰巨 | 第32-33页 |
·机会(O--Opportunities) | 第33-34页 |
·面临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机遇期 | 第33页 |
·承接长三角工业的转移 | 第33页 |
·国家农业政策的扶持 | 第33-34页 |
·威胁(T--Threats) | 第34-35页 |
·经济发展面临省内其他城市的竞争 | 第34页 |
·经济发展面临京沪沿线城市的竞争 | 第34-35页 |
第六章 生态市建设框架体系 | 第35-56页 |
·生态市建设的实现途径 | 第35-36页 |
·生态功能区划 | 第36-39页 |
·生态服务功能分类系统 | 第36页 |
·区域生态功能区划 | 第36-38页 |
·农业生态功能区划 | 第38-39页 |
·生态市的产业体系构建 | 第39-41页 |
·生态工业建设 | 第39-40页 |
·生态农业建设 | 第40页 |
·生态旅游建设 | 第40页 |
·生态服务型产业建设 | 第40-41页 |
·循环经济型产业体系的建构 | 第41-42页 |
·循环经济型企业建设 | 第41页 |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 第41-42页 |
·生态农业园区建设 | 第42页 |
·建设生态城市的资源保障 | 第42-43页 |
·水资源 | 第42-43页 |
·土地资源 | 第43页 |
·矿产资源 | 第43页 |
·生态环境污染防治体系的构建 | 第43-46页 |
·水环境污染防治 | 第43-44页 |
·大气污染防治 | 第44-46页 |
·固废和危险弃物污染防治 | 第46页 |
·生态市建设的效益 | 第46-51页 |
·生态效益 | 第46-48页 |
·社会效益 | 第48-50页 |
·经济效益 | 第50-51页 |
·生态市建设保障体系 | 第51-56页 |
·思想保障 | 第51-52页 |
·组织保障 | 第52-53页 |
·法制保障 | 第53-54页 |
·政策保障 | 第54页 |
·科技保障 | 第54-55页 |
·社会保障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