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

中国金融非均衡发展研究

内容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40页
   ·问题的提出第16-21页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第21-22页
     ·选题背景第21页
     ·选题意义第21-22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2-28页
     ·区域金融非均衡研究第23-24页
     ·金融市场非均衡研究第24-25页
     ·金融制度非均衡研究第25-27页
     ·金融协调均衡视角研究第27页
     ·中国金融非均衡研究第27-28页
   ·文章框架第28-32页
   ·论文研究的相关说明第32-37页
     ·研究对象及范畴第32-33页
     ·均衡及其判定第33-34页
     ·均衡的外延——非均衡第34-35页
     ·非均衡的内涵及种类第35-36页
     ·均衡与非均衡的理论评析第36-37页
     ·金融非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础第37页
     ·非均衡理论的金融现实第37页
   ·论文的研究方法第37-38页
   ·论文的贡献与创新第38-39页
     ·论文的贡献第38页
     ·论文的创新第38-39页
   ·论文的不足和展望第39-40页
第二章 金融非均衡发展理论综述第40-61页
   ·均衡理论的发展历程第40-42页
     ·均衡理论第40-41页
     ·均衡理论的演变过程第41-42页
   ·非均衡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第42-45页
     ·均衡理论的缺陷第42-44页
     ·均衡理论向非均衡理论的过渡、非均衡理论的产生第44-45页
     ·非均衡理论的发展第45页
   ·非均衡理论评价第45-57页
     ·主要的均衡理论第45-48页
     ·主要的非均衡理论第48-50页
     ·主要的非均衡发展理论第50-55页
     ·近年来非均衡增长研究进展第55-57页
   ·非均衡理论的理论借鉴第57-61页
     ·非均衡增长理论的可借鉴性第57-58页
     ·非均衡发展主要模式第58-59页
     ·本文研究的理论借鉴及说明第59-61页
第三章 金融非均衡发展的必然性与根源分析第61-84页
   ·金融非均衡存在的特征事实第61-65页
     ·金融机构非均衡第61-62页
     ·金融市场非均衡第62-64页
     ·区域金融非均衡第64页
     ·城乡金融非均衡第64-65页
   ·金融非均衡存在的哲学逻辑第65-67页
     ·均衡的相对性与非均衡的绝对性第65-66页
     ·逻辑视角:金融均衡与非均衡构成统一逻辑体系第66-67页
     ·发展视角:金融均衡与非均衡之间相互转化第67页
   ·金融非均衡发展的根源第67-74页
     ·金融非均衡发展的理论根源第67-70页
     ·金融非均衡发展的事实根源第70-74页
   ·金融非均衡发展的适度与过度第74-80页
     ·适度非均衡与过度非均衡的含义第74-76页
     ·适度非均衡、过度非均衡的判断第76-77页
     ·适度非均衡:市场效率需求第77-79页
     ·过度非均衡:市场成本消耗第79-80页
   ·研究金融非均衡发展的历史必然要求第80-84页
     ·协调发展的要求第80-81页
     ·和谐发展的要求第81页
     ·金融效率的要求第81-82页
     ·金融创新的要求第82页
     ·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第82-84页
第四章 金融机构非均衡第84-116页
   ·金融机构非均衡概述第84-92页
     ·金融机构划分第85-86页
     ·金融机构的非均衡性第86-92页
   ·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非均衡第92-94页
     ·银行与非银行金融体系第93页
     ·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非均衡表现第93-94页
     ·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协调发展第94页
   ·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非均衡第94-99页
     ·中国政策性金融体系第95-96页
     ·政策性金融的性质特点第96页
     ·政策性金融非均衡分析第96-98页
     ·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均衡化思路第98-99页
   ·中小商业银行与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非均衡第99-104页
     ·中国银行体系构成第100-101页
     ·中小商业银行与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非均衡第101-102页
     ·优化中小商业银行与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结构第102-104页
   ·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非均衡第104-116页
     ·农村金融发展与金融发展对比情况第104-107页
     ·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非均衡表现第107-110页
     ·城乡金融非均衡的原因分析第110-111页
     ·城乡金融的协调均衡发展第111-116页
第五章 金融市场非均衡第116-153页
   ·金融市场非均衡概述第116-125页
     ·金融市场均衡与非均衡第116-119页
     ·非均衡金融市场的特征第119-121页
     ·反金融市场非均衡的意义第121-125页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非均衡第125-130页
     ·中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第125-126页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非均衡的效应分析第126-128页
     ·优化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路:均衡发展第128-130页
   ·证券市场非均衡第130-141页
     ·证券市场及其分类第130页
     ·证券市场的非均衡性分析第130-134页
     ·证券市场非均衡的具体表现第134-140页
     ·优化证券市场之路:均衡发展第140-141页
   ·中国区域金融非均衡第141-153页
     ·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第141-144页
     ·中国区域金融非均衡第144-148页
     ·经济能否自然均衡:一个理论争论第148-150页
     ·反非均衡战略:历史的选择第150-153页
第六章 金融制度非均衡第153-189页
   ·金融制度非均衡概述第153-165页
     ·制度和金融制度第153-156页
     ·制度经济学视角的金融制度非均衡性第156-165页
   ·金融制度构成及其非均衡性分析第165-172页
     ·金融制度构成第165-167页
     ·金融制度均衡与非均衡的描述第167-168页
     ·金融制度非均衡性的现实表现第168-172页
   ·金融制度非均衡的诱因第172-176页
     ·自然经济条件差异第172-173页
     ·特定背景:历史视角第173-174页
     ·市场的选择:效率视角第174-175页
     ·利益集团因素:社会视角第175页
     ·金融创新的差异:发展的视角第175-176页
   ·金融制度非均衡变迁第176-183页
     ·金融制度非均衡变迁的表现第177页
     ·金融制度非均衡变迁的根源第177-178页
     ·金融制度变迁的模式分析第178-179页
     ·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特征分析第179-182页
     ·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分析第182-183页
   ·金融制度非均衡与金融安全第183-189页
     ·金融安全的极端重要性第183页
     ·金融制度与金融安全的辩证关系第183-184页
     ·金融制度设计与金融安全第184-185页
     ·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安全第185-189页
第七章 金融非均衡发展的效应分析第189-208页
   ·金融非均衡发展效应理论分析第189-190页
   ·金融非均衡发展总体效应分析第190-192页
     ·均衡——非均衡转化效应分析第190-191页
     ·非均衡——均衡转化效应分析第191-192页
     ·均衡、非均衡边际效应分析第192页
   ·金融非均衡发展内部效应分析第192-196页
     ·信贷非均衡效应分析第193-194页
     ·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非均衡效应分析第194-195页
     ·金融区域非均衡效应分析第195-196页
   ·金融非均衡发展外部效应分析第196-201页
     ·对经济的效应分析第196-198页
     ·对社会的效应分析第198-199页
     ·对文化的效应分析第199-200页
     ·对金融生态的效应分析第200-201页
   ·金融非均衡发展的成本收益分析第201-205页
     ·金融非均衡发展的成本与收益第202-203页
     ·金融非均衡发展的成本收益对比分析第203页
     ·金融非均衡发展的成本控制第203-204页
     ·非均衡收益的转化机制第204-205页
   ·金融非均衡、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第205-208页
     ·金融抑制、金融深化理论第205页
     ·金融非均衡与金融抑制第205-206页
     ·金融非均衡与金融深化第206-207页
     ·金融约束与金融非均衡发展第207-208页
第八章 中国金融非均衡发展的战略选择第208-223页
   ·非均衡发展战略选择的政策效应第208-209页
     ·构建“效率性”金融第208-209页
     ·构建“和谐性”金融第209页
   ·战略选择的现实金融发展条件分析第209-213页
     ·自然资源条件第209-210页
     ·社会经济条件第210-211页
     ·金融资源条件第211-213页
   ·中国金融发展的总体战略选择第213-220页
     ·选择原则——客观、效率、公平、和谐第214-215页
     ·总体战略选择思路第215-220页
   ·中国金融非均衡发展应注意的问题第220-223页
     ·战略性选择与相机抉择之间的博弈第220-221页
     ·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定位第221-223页
结论第223-224页
参考文献第224-229页
致谢第229-23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第231-233页
详细摘要第233-257页

论文共2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试论“心理智能训练”对钢琴教学的影响
下一篇:基于配置的表示层统一设计框架的研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