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优质高产需水特性及其生理基础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13页 |
英文摘要 | 第13-19页 |
前言 | 第19-33页 |
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9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33页 |
第一章 灌水量对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 第33-6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65页 |
·不同处理对土壤水分变化动态的影响 | 第38-42页 |
·拔节期各土层土壤含水量 | 第38页 |
·开花期各土层土壤含水量 | 第38-39页 |
·成熟期各土层土壤含水量 | 第39-40页 |
·对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第40-42页 |
·不同处理对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不同处理的麦田耗水特点 | 第43-45页 |
·不同生育阶段内的耗水量、耗水模系数和日耗水量 | 第43-44页 |
·耗水量的水分来源对总耗水量的贡献率 | 第44-45页 |
·不同处理对土壤氮素淋溶的影响 | 第45-48页 |
·拔节期土壤硝态氮含量 | 第45-46页 |
·开花期土壤硝态氮含量 | 第46-47页 |
·成熟期土壤硝态氮含量 | 第47-48页 |
·不同处理对籽粒品质的影响 | 第48-53页 |
·对湿面筋含量和粉质仪参数的影响 | 第48页 |
·对蛋白质含量与蛋白质产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对蛋白质组分含量的影响 | 第49-51页 |
·对蛋白质各组分含量的影响 | 第49页 |
·对谷蛋白各组分含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对醇溶蛋白各组分含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对花后旗叶氮素代谢的影响 | 第51-53页 |
·旗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 | 第51页 |
·旗叶游离氨基酸含量 | 第51-52页 |
·旗叶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 | 第52-53页 |
·旗叶内肽酶(EP)活性 | 第53页 |
·不同处理对籽粒淀粉组分含量及其有关酶活性的影响 | 第53-58页 |
·对支链淀粉含量的影响 | 第53-54页 |
·对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 | 第54-55页 |
·对总淀粉含量的影响 | 第55-56页 |
·对支链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比值的影响 | 第56-57页 |
·对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活性的影响 | 第57页 |
·对淀粉粒结合态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的影响 | 第57-58页 |
·不同处理对开花后茎鞘果聚糖含量的影响 | 第58-60页 |
·对倒二节间 DP≥4 果聚糖含量的影响 | 第58-59页 |
·对倒二节间 DP=3 果聚糖含量的影响 | 第59-60页 |
·不同处理对小麦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60-61页 |
·对各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总量的影响 | 第60-61页 |
·对干物质积累速率的影响 | 第61页 |
·不同处理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 第61-62页 |
·小结 | 第62-65页 |
第二章 灌水量和施氮量对小麦品质和产量形成的调控 | 第65-11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5-7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1-118页 |
·不同处理对土壤水分变化动态的影响 | 第71-78页 |
·冬前各土层土壤含水量 | 第71页 |
·拔节期各土层土壤含水量 | 第71页 |
·开花期各土层土壤含水量 | 第71-72页 |
·成熟期各土层土壤含水量 | 第72-74页 |
·不同生育阶段各土层土壤含水量变化 | 第74-78页 |
·不同处理对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 第78-80页 |
·对不同水平水分利用率和耗水系数的影响 | 第78-79页 |
·对群体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 第79-80页 |
·不同处理的麦田耗水特点 | 第80-83页 |
·不同生育时期的耗水量、耗水模系数和日耗水量 | 第80-81页 |
·耗水量的水分来源对总耗水量的贡献率 | 第81-83页 |
·不同处理对小麦—土壤氮素循环的影响 | 第83-93页 |
·对小麦植株氮素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 第83-89页 |
·对植株氮素积累量的影响 | 第83-84页 |
·对开花期氮素在各器官中分配的影响 | 第84-85页 |
·对成熟期氮素在各器官中分配的影响 | 第85-86页 |
·对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86-87页 |
·对小麦植株不同来源氮素吸收的影响 | 第87-89页 |
·开花期小麦植株对不同来源氮素的吸收 | 第87-89页 |
·成熟期小麦植株对不同来源肥料氮的吸收 | 第89页 |
·不同处理对土壤硝态氮动态的影响 | 第89-93页 |
·冬前土壤硝态氮含量变化 | 第89页 |
·拔节期土壤硝态氮含量变化 | 第89-90页 |
·开花期土壤硝态氮含量变化 | 第90-91页 |
·成熟期土壤硝态氮含量 | 第91-93页 |
·不同处理对小麦碳水化合物形成的影响 | 第93-98页 |
·不同处理对开花后旗叶光合速率的影响 | 第93页 |
·不同处理对开花后旗叶糖代谢的影响 | 第93-96页 |
·对旗叶蔗糖含量的影响 | 第93-94页 |
·对旗叶磷酸蔗糖合成酶(SPS)活性的影响 | 第94-96页 |
·不同处理对开花后茎鞘果聚糖含量的影响 | 第96-98页 |
·对 DP≥4 果聚糖含量的影响 | 第96-97页 |
·对 DP=3 果聚糖含量的影响 | 第97-98页 |
·不同处理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 第98-106页 |
·对湿面筋含量和粉质仪参数的影响 | 第98-99页 |
·对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的影响 | 第99-100页 |
·对蛋白质组分含量的影响 | 第100-102页 |
·对蛋白质各组分含量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对谷蛋白各组分含量的影响 | 第101页 |
·对醇溶蛋白各组分含量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不同处理对旗叶氮素代谢的影响 | 第102-106页 |
·旗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 | 第102-103页 |
·旗叶游离氨基酸含量 | 第103-104页 |
·旗叶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 | 第104-105页 |
·旗叶内肽酶(EP)活性 | 第105-106页 |
·不同处理对淀粉组分含量及其有关酶活性的影响 | 第106-112页 |
·对支链淀粉含量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对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对总淀粉含量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对支链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比值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对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活性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对淀粉粒结合态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不同处理对小麦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112-114页 |
·对各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对小麦干物质阶段积累量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不同处理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小结 | 第115-118页 |
讨论 | 第118-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8页 |
致谢 | 第138-13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