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我国大菱鲆养殖现状与行业发展设想 | 第15-39页 |
1 我国大菱鲆养殖现状 | 第15-17页 |
·苗种 | 第15页 |
·养成 | 第15-16页 |
·水源及饲料 | 第16页 |
·养殖周期及成活率 | 第16-17页 |
·产量、效益及市场 | 第17页 |
2 存在的问题 | 第17-21页 |
·育苗 | 第17-18页 |
·养成期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养殖管理 | 第19页 |
·养殖效益及生态 | 第19-21页 |
3 发展设想 | 第21-39页 |
·转换养殖模式 | 第21-23页 |
·大菱鲆疾病具体防治措施 | 第23-24页 |
·大菱鲆疾病综合防治对策 | 第24-36页 |
·大菱鲆养殖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 第36-39页 |
第二章 小杂鱼携带细菌与大菱鲆疾病发生的相关性 | 第39-60页 |
第1节 小杂鱼携带细菌调查及重要菌株致病性分析与鉴定 | 第41-5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1-43页 |
·小杂鱼样品的处理方法 | 第41页 |
·细菌的分离、纯化和保种方法 | 第41-42页 |
·人工感染试验 | 第42页 |
·细菌的透射电镜观察 | 第42页 |
·生理生化鉴定 | 第42页 |
·16SrRNA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研究 | 第42-43页 |
·药敏试验 | 第43页 |
2 结果 | 第43-49页 |
·小杂鱼细菌分离结果 | 第43-45页 |
·人工感染试验结果 | 第45页 |
·电镜观察结果 | 第45-46页 |
·菌株RF-1的生理生化鉴定结果 | 第46-47页 |
·菌株RF-1的PCR扩增结果 | 第47-48页 |
·细菌RF-1的16S rRNA系统学分析 | 第48-49页 |
·药敏试验结果 | 第49页 |
3 讨论 | 第49-51页 |
第2节 小杂鱼携带细菌与大菱鲆疾病发生的相关性分析 | 第51-6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3页 |
·患病大菱鲆的检测 | 第51-52页 |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和保种 | 第52页 |
·水样细菌检测 | 第52页 |
·小杂鱼细菌检测 | 第52页 |
·人工感染试验 | 第52-53页 |
·病原菌鉴定 | 第53页 |
·药敏试验 | 第53页 |
2 结果 | 第53-58页 |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结果 | 第53-54页 |
·感染试验结果 | 第54页 |
·菌株FS-1的生化特征 | 第54-55页 |
·细菌 FS-1 的 PCR 扩增结果 | 第55-56页 |
·16SrRNA基因序列来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 | 第56-57页 |
·药敏试验结果 | 第57-58页 |
3 讨论 | 第58-60页 |
第三章 颗粒饲料携带细菌与大菱鲆疾病发生的相关性 | 第60-80页 |
第1节 颗粒饲料携带细菌调查及重要菌株致病性分析与鉴定 | 第62-7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2-63页 |
·颗粒饲料样品处理方法 | 第62页 |
·细菌的分离、纯化和保种方法 | 第62-63页 |
·人工感染试验 | 第63页 |
·细菌的透射电镜观察 | 第63页 |
·细菌生理生化鉴定 | 第63页 |
·细菌16SrRNA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 | 第63页 |
·药敏试验 | 第63页 |
2 结果 | 第63-69页 |
·颗粒饲料细菌分离结果 | 第63-64页 |
·细菌的电镜观察结果 | 第64-65页 |
·人工感染试验结果 | 第65页 |
·生理生化鉴定实验 | 第65-66页 |
·细菌KL-1的PCR扩增结果 | 第66-67页 |
·16SrRNA 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研究 | 第67-68页 |
·药敏试验结果 | 第68-69页 |
3 讨论 | 第69-71页 |
第2节 颗粒饲料携带细菌与大菱鲆疾病发生的相关性分析 | 第71-8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1-73页 |
·样品来源 | 第71-72页 |
·样品处理方法 | 第72页 |
·细菌分离结果的比较方法 | 第72页 |
·人工感染试验 | 第72页 |
·细菌生理生化鉴定 | 第72页 |
·细菌16SrRNA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 | 第72页 |
·药敏试验 | 第72-73页 |
2 结果 | 第73-78页 |
·细菌分离结果 | 第73-74页 |
·人工感染实验结果 | 第74-75页 |
·细菌生理生化测试结果 | 第75-76页 |
·细菌BB-1的PCR扩增结果 | 第76页 |
·16SrRNA基因序列来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 | 第76-77页 |
·药物敏性感试验 | 第77-78页 |
3 讨论 | 第78-80页 |
第四章 动物性饵料携带细菌与大菱鲆疾病发生的相关性 | 第80-102页 |
第1节 动物性饵料携带细菌调查及重要菌株致病性分析与鉴定 | 第82-89页 |
1 材料和研究方法 | 第82-83页 |
·冰冻卤虫的处理方法 | 第82页 |
·轮虫的处理方法 | 第82页 |
·细菌的分离及纯化 | 第82页 |
·病原菌的分类鉴定 | 第82页 |
·生理生化测定 | 第82-83页 |
·病原菌的16S rRNA序列分析 | 第83页 |
·病原菌药物敏感试验 | 第83页 |
2 结果 | 第83-87页 |
·细菌的分离及纯化结果 | 第83页 |
·优势菌株的形态观察 | 第83-84页 |
·细菌的生理生化测试 | 第84-85页 |
·16SrRNA 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研究 | 第85-86页 |
·药敏试验结果 | 第86-87页 |
3 讨论 | 第87-89页 |
第2节 卤虫携带细菌与大菱鲆疾病发生的相关性初步分析 | 第89-96页 |
1 材料和研究方法 | 第89-90页 |
·患有“腹水病”的大菱鲆样品的处理 | 第89-90页 |
·细菌的分离及纯化方法 | 第90页 |
·菌种鉴定 | 第90页 |
·药敏试验 | 第90页 |
2 结果 | 第90-94页 |
·优势菌分离结果 | 第90-91页 |
·生理生化实验结果 | 第91-92页 |
·细菌FS-2 的16S rRNA PCR扩增的电泳结果 | 第92-93页 |
·细菌FS-2的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93-94页 |
·药敏试验结果 | 第94页 |
3 讨论 | 第94-96页 |
第3节 轮虫携带细菌与大菱鲆疾病发生的相关性初探 | 第96-102页 |
1 材料和研究方法 | 第97-98页 |
·样品来源 | 第97页 |
·样品处理方法 | 第97-98页 |
·药敏试验 | 第98页 |
2 结果 | 第98-100页 |
·养殖系统细菌分离、培养和纯化结果 | 第98-100页 |
·药敏实验结果 | 第100页 |
3 讨论 | 第100-102页 |
第五章 有益菌与大菱鲆健康养殖的关系探讨 | 第102-109页 |
1 材料和研究方法 | 第103-104页 |
·患病的鳎苗 | 第103页 |
·MIC原粉 | 第103-104页 |
·卤虫卵和鳎卵 | 第104页 |
·进水和育苗池水 | 第104页 |
·光合细菌 | 第104页 |
·药敏试验 | 第104页 |
2 结果 | 第104-106页 |
·塞内加尔鳎育苗系统细菌分离结果 | 第104-105页 |
·药敏试验结果 | 第105-106页 |
3 讨论 | 第106-109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09-113页 |
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09-110页 |
2 本论文对实际养殖生产的指导意义 | 第110-111页 |
3 研究展望 | 第11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1页 |
致谢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