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罗素摹状词理论及其对语言哲学的影响
|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一、摹状词理论建立的哲学背景 | 第12-17页 |
| ·弗雷格专名的意义和意谓 | 第12-13页 |
| ·专名的分类 | 第12页 |
| ·专名的意义和意谓 | 第12-13页 |
| ·专名理论的不足 | 第13页 |
| ·罗素的"逻辑原子论" | 第13-17页 |
| ·命题与事实之间的关系 | 第14-15页 |
| ·原子命题和原子事实 | 第15-17页 |
| 二、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 第17-28页 |
| ·摹状词理论的出发点:亲知理论 | 第17-19页 |
| ·"亲知" | 第17页 |
| ·亲知的性质和亲知原则 | 第17-19页 |
| ·罗素对专名的重新分类 | 第19-22页 |
| ·专名和摹状词的区别 | 第19-21页 |
| ·逻辑专名与普通专名的区别 | 第21-22页 |
| ·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具体内容 | 第22-28页 |
| ·摹状词的定义 | 第23页 |
| ·限定摹状词 | 第23-25页 |
| ·摹状词理论的逻辑根据——谓词逻辑 | 第25-28页 |
| 三、罗素摹状词理论对语言哲学的影响 | 第28-42页 |
| ·现代逻辑以及基于逻辑分析的语言哲学 | 第28-35页 |
| ·语言转向的动因——现代逻辑 | 第29-32页 |
| ·语言哲学的特征 | 第32-35页 |
| ·对语言哲学的影响 | 第35-42页 |
| ·逻辑分析手段为维特根斯坦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 第36-37页 |
| ·对维也纳学派的代表人物石里克和卡尔纳普的影响 | 第37-39页 |
| ·奎因将本体论问题转到语言内部 | 第39-42页 |
| 结束语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 致谢 | 第45-46页 |
| 附录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