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口17-2油田西高点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5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目前国内外研究概况、水平及发展趋势 | 第9-13页 |
·非数值模拟法 | 第10-11页 |
·数理统计方法 | 第11页 |
·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技术 | 第11-13页 |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13页 |
·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油田概况 | 第15-22页 |
·油田位置 | 第15页 |
·勘探开发简况 | 第15-16页 |
·油田早期评价阶段 | 第15页 |
·油田储量评价阶段 | 第15-16页 |
·ODP 方案编制及实施阶段 | 第16页 |
·油藏地质特征 | 第16-18页 |
·构造特征 | 第16-17页 |
·沉积相特征 | 第17页 |
·储层特征 | 第17-18页 |
·温压与流体特征 | 第18页 |
·油藏类型 | 第18页 |
·油田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第18-22页 |
第三章 储层沉积相研究 | 第22-37页 |
·区域沉积背景 | 第22页 |
·沉积环境分析 | 第22-23页 |
·地层特征及油组划分 | 第23-26页 |
·地层特征 | 第23-24页 |
·地层对比及油组划分 | 第24-26页 |
·沉积相分析 | 第26-37页 |
·单井相分析 | 第26-30页 |
·沉积相类型及相标志 | 第30-37页 |
第四章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 第37-51页 |
·储集砂体发育程度与分布特征 | 第37-42页 |
·储层纵向上分布特征 | 第37-40页 |
·储层平面分布特征 | 第40-42页 |
·储层物性特征 | 第42-48页 |
·孔隙度特征 | 第43-46页 |
·渗透率特征 | 第46-48页 |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 第48-51页 |
·储层平面非均质性 | 第48-49页 |
·储层层间非均质性 | 第49-50页 |
·层内非均质性 | 第50-51页 |
第五章 微构造研究 | 第51-56页 |
·微构造形态及类型 | 第51-52页 |
·微构造形态及类型 | 第52-56页 |
第六章 流动单元研究 | 第56-65页 |
·流动单元分析 | 第56-57页 |
·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 | 第57-60页 |
·修改的 Kozeny-Carman 方程方法 | 第57-59页 |
·应用生产动态资料进行流动单元研究 | 第59-60页 |
·流动单元模型的建立 | 第60-65页 |
第七章 剩余油分布规律分析 | 第65-76页 |
·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 | 第65-71页 |
·沉积微相控制剩余油的分布 | 第65-66页 |
·砂体分布与剩余油富集规律 | 第66-67页 |
·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 第67-68页 |
·微构造与剩余油分布规律分析 | 第68-70页 |
·流动单元与剩余油分布规律分析 | 第70-71页 |
·歧口17-2 油田西高点剩余油分布规律分析 | 第71-72页 |
·小结 | 第72-76页 |
结论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