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导论 | 第14-23页 |
第一章 问题的缘起:何谓"艺术"? | 第23-52页 |
第一节 艺术的传统定义 | 第23-36页 |
一、艺术即模仿 | 第23-25页 |
二、艺术即表现 | 第25-28页 |
三、艺术即创造 | 第28-31页 |
四、艺术即形式 | 第31-33页 |
五、艺术即审美经验 | 第33-36页 |
第二节 "艺术何为?"——对传统定义的质疑 | 第36-43页 |
一、"艺术"与"艺术品" | 第37-39页 |
二、"艺术"与"日常生活" | 第39-41页 |
三、"艺术"与"美" | 第41-43页 |
第三节 作为文化交往活动的艺术 | 第43-52页 |
一、美学对艺术问题的僭越 | 第44-46页 |
二、艺术的文化属性 | 第46-47页 |
三、"媒介"中的艺术 | 第47-52页 |
第二章 审美信息与艺术传播机制 | 第52-74页 |
第一节 "信息"与"审美信息" | 第52-57页 |
一、"信息"及其先行地位 | 第52-54页 |
二、"审美信息"范畴的提出 | 第54-57页 |
第二节 语言交往与传播 | 第57-65页 |
一、语言的"意义意向"与"传达意向" | 第58-60页 |
二、"言语"的沉沦与"诗"的拯救 | 第60-62页 |
三、语言的"言语"层次——审美信息的象征形态 | 第62-65页 |
第三节 "艺术传播机制" | 第65-74页 |
一、审美信息的生成与语义空间的建构 | 第66-68页 |
二、"艺术界"与"艺术惯例"理论 | 第68-71页 |
三、"艺术传播机制"的研究框架 | 第71-74页 |
第三章 艺术传播机制的发生——口传文化中的"仪式" | 第74-90页 |
第一节 从艺术的起源谈起 | 第74-79页 |
一、作为活动伴生物的艺术 | 第74-77页 |
二、作为主体心理表现和创造产物的艺术 | 第77-78页 |
三、作为基础生存活动的艺术 | 第78-79页 |
第二节 从"仪式"的机制到"审美"的机制 | 第79-90页 |
一、从生存意义上理解的"艺术行为" | 第80-81页 |
二、"控制"的美学 | 第81-82页 |
三、巫术和宗教——"审美信息"整合生成的原始动力 | 第82-85页 |
四、"仪式"——艺术传播机制的原始形态 | 第85-90页 |
第四章 艺术家与艺术传播机制 | 第90-109页 |
第一节 作为廷臣和手工艺人的艺术家 | 第90-95页 |
一、艺术工匠 | 第91-92页 |
二、宫廷艺术师 | 第92-93页 |
三、赞助人制度 | 第93-95页 |
第二节 作为天才和知识分子的艺术家 | 第95-100页 |
一、天才艺术家 | 第95-97页 |
二、知识分子 | 第97-99页 |
三、市场机制 | 第99-100页 |
第三节 艺术传播机制内的传播主体 | 第100-109页 |
一、雷蒙·威廉斯的"艺术内外机制说" | 第100-102页 |
二、"天才美学"对启蒙理性的批判 | 第102-103页 |
三、作为反叛者和受难者的艺术家 | 第103-104页 |
四、"自律"的艺术传播机制——宗教功能的对应物 | 第104-106页 |
五、"立法者"的没落与大众社会的崛起 | 第106-109页 |
第五章 媒介与媒介组织 | 第109-134页 |
第一节 印刷媒介与文化沙龙 | 第109-115页 |
一、从印刷书籍开始说起 | 第109-111页 |
二、"阅读公众"的形成与"知识分子"的诞生 | 第111-113页 |
三、沙龙:艺术家与公众交流的中介组织 | 第113-115页 |
第二节 知识权力化与作为权力场的艺术传播机制 | 第115-122页 |
一、知识权力化的表现 | 第115-117页 |
二、现代文化的媒介根源 | 第117-119页 |
三、作为权力场的艺术传播机制 | 第119-122页 |
第三节 文化工业与电子文化场景的确立 | 第122-134页 |
一、文化工业的基本属性 | 第122-124页 |
二、文化消费的公众与"拟态环境"的营造 | 第124-126页 |
三、从"经验"到"震惊经历" | 第126-128页 |
四、"无意回忆"与"有意回忆" | 第128-130页 |
五、"机器复制时代"的艺术传播机制 | 第130-134页 |
第六章 艺术传播机制运动过程研究——以先锋派为例 | 第134-147页 |
一、从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谈起 | 第134-136页 |
二、从"唯美主义"到"先锋主义" | 第136-138页 |
三、"审美救世"——先锋派挥之难去的情结 | 第138-140页 |
四、"反传统"之内涵 | 第140-142页 |
五、"理论言说"与"媒介演绎"——有关先锋派的"历史叙事" | 第142-144页 |
六、"先锋派"的性质及其存在意义 | 第144-147页 |
结语 | 第147-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60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160-162页 |
致谢 | 第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