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抗滑支挡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抗滑桩的研究现状 | 第14页 |
| ·多排抗滑桩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本文研究的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 第2章 抗滑桩与岩土体相互作用关系 | 第17-39页 |
| ·滑坡的特征与分类 | 第17-18页 |
| ·滑坡的特征 | 第17-18页 |
| ·抗滑支挡结构类型 | 第18-19页 |
| ·抗滑桩分类 | 第18-19页 |
| ·挡土墙分类 | 第19页 |
| ·滑坡推力计算 | 第19-22页 |
| ·滑坡推力分布情况 | 第22-25页 |
| ·土拱理论分析抗滑桩与岩土体相互作用关系与桩间距的计算 | 第25-39页 |
| ·引言 | 第25-26页 |
| ·土拱拱形及受力分析 | 第26-27页 |
| ·土拱计算模型 | 第27-28页 |
| ·两种常用的土拱计算模型 | 第28-37页 |
| ·抗滑桩的绕流阻力验算 | 第37-39页 |
| 第3章 多排桩的抗滑结构计算方法 | 第39-56页 |
| ·双排桩抗滑结构体系的特点 | 第39-40页 |
| ·土拱理论分析多排桩与岩土体相互作用机理 | 第40-42页 |
| ·门架式双排桩抗滑结构体系的弹性地基梁法 | 第42-48页 |
| ·滑面以上桩身部分内力分析 | 第42-45页 |
| ·滑面以下桩身部分内力分析 | 第45-48页 |
| ·双排桩前后排桩相互作用的计算模型 | 第48-56页 |
| ·双排抗滑桩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48-50页 |
| ·双排门架式抗滑桩杆系有限元计算模型 | 第50-56页 |
| 第4章 算例分析 | 第56-73页 |
| ·工程概况 | 第56页 |
| ·滑坡特征 | 第56-58页 |
| ·四方社老滑坡复活的主要原因 | 第58-59页 |
| ·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59页 |
| ·滑坡推力计算 | 第59-61页 |
| ·桩间距计算 | 第61-62页 |
| ·普通双排抗滑桩工程设计 | 第62-65页 |
| ·抗滑桩位移、转角以及内力计算 | 第62-64页 |
| ·抗滑桩结构设计 | 第64-65页 |
| ·单组工程量 | 第65页 |
| ·门架式双排抗滑桩工程设计 | 第65-67页 |
| ·门架式双排抗滑桩位移、转角以及内力计算 | 第65-66页 |
| ·抗滑桩结构设计 | 第66-67页 |
| ·单组工程量 | 第67页 |
| ·h型双排抗滑桩工程设计 | 第67-71页 |
| ·有限元法计算h型抗滑桩位移、转角以及内力计算 | 第67-71页 |
| ·h型抗滑桩结构设计 | 第71页 |
| ·单组工程量 | 第71页 |
| ·方案比较 | 第71-73页 |
| 结论 | 第73-74页 |
| 结论 | 第73页 |
| 问题及建议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 附录 | 第78-8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