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5页 |
缩略词 | 第15-16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6-50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6-50页 |
1 棉花杂种优势的表现及其利用途径 | 第16-21页 |
·棉花杂种优势的表现 | 第16-18页 |
·棉花杂种优势的利用途径 | 第18-21页 |
2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机理研究 | 第21-26页 |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机理研究 | 第21-23页 |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研究 | 第23-26页 |
3 作物杂种优势机理研究进展 | 第26-37页 |
·杂种优势的遗传学基础研究 | 第26-28页 |
·杂种优势的生理生化基础研究 | 第28-29页 |
·杂种优势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29-34页 |
·棉花杂种优势机理研究进展 | 第34-37页 |
4 棉花纤维品质改良 | 第37-46页 |
·我国棉花纤维品质育种改良和育种目标 | 第37-40页 |
·棉花纤维优异种质资源的创新和鉴定 | 第40-43页 |
·优异纤维品质棉花品种的选育 | 第43-46页 |
5 立题依据与研究目标 | 第46-50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46-47页 |
·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 第47-50页 |
第二部分 细胞质雄性不育海岛棉不育系的选育和“三系”配套研究 | 第50-70页 |
第2章 细胞质雄性不育海岛棉不育系的选育和细胞学观察 | 第50-5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材料 | 第50-51页 |
·方法 | 第5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1-55页 |
·海岛棉不育系“海 A”和保持系“海B”的选育 | 第51-52页 |
·海岛棉不育系花药和小孢子发生的细胞形态学观察 | 第52-54页 |
·海岛棉不育系应用价值的评价 | 第54-55页 |
3 讨论 | 第55-58页 |
第3章 细胞质雄性不育陆地棉恢复系的改良 | 第58-6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8-59页 |
·材料 | 第58页 |
·方法 | 第58-5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4页 |
·改良的陆地棉恢复系及其杂种的表现 | 第59-62页 |
·陆地棉恢复系改良后相对“陆R”的变化 | 第62-64页 |
·改良的陆地棉恢复系所配组合的超标优势 | 第64页 |
3 讨论 | 第64-66页 |
第4章 细胞质雄性不育海岛棉恢复系恢复基因的遗传分析 | 第66-7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6-67页 |
·材料 | 第66页 |
·方法 | 第66-67页 |
2 结果和分析 | 第67-69页 |
·F_2群体的遗传分析 | 第67页 |
·A×(B×R)群体的遗传分析 | 第67-68页 |
·A×(A×R)群体的遗传分析 | 第68页 |
·(A×R)×B群体的遗传分析 | 第68-69页 |
3 讨论 | 第69-70页 |
第三部分 细胞质雄性不育海岛棉与陆地棉种间杂种优势的表现 | 第70-94页 |
第5章 细胞质雄性不育海岛棉与陆地棉种间杂种优势的表现 | 第70-8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0-71页 |
·材料 | 第70页 |
·方法 | 第70-7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1-78页 |
·亲本和各类杂种的表现 | 第71-74页 |
·海陆杂种和陆陆杂种的中亲杂种优势 | 第74-76页 |
·海陆杂种和陆陆杂种的超标杂种优势 | 第76-78页 |
3 讨论 | 第78-80页 |
第6章 海陆杂种的光合特性和生理特征 | 第80-8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0-82页 |
·材料 | 第80-81页 |
·方法 | 第81-8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2-85页 |
·各类材料叶片光合指标的表现 | 第82-84页 |
·各类材料光合指标相关生理指标的表现 | 第84页 |
·各类材料花药相关性状的表现 | 第84-85页 |
3 讨论 | 第85-86页 |
第7章 海岛棉与陆地棉三交种的杂种优势表现 | 第86-9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6-87页 |
·材料 | 第86-87页 |
·方法 | 第8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7-92页 |
·海陆三交种的表现 | 第87-89页 |
·海陆三交种相对“鲁研棉15”的超标优势 | 第89-92页 |
·海陆三交种相对“抗 A×陆 R”的超标优势 | 第92页 |
3 讨论 | 第92-94页 |
第四部分 细胞质雄性不育海岛棉与陆地棉种间杂种优势的相关机制研究 | 第94-122页 |
第8章 基因组杂合性与海陆杂种杂种优势的关系 | 第94-10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4-99页 |
·材料 | 第94-95页 |
·方法 | 第95-9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9-104页 |
·分子标记多态性分析 | 第99页 |
·亲本间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 | 第99-101页 |
·杂种表现及杂种优势 | 第101-103页 |
·遗传距离与杂种表现及杂种优势的相关 | 第103-104页 |
3 讨论 | 第104-106页 |
第9章 海陆杂种纤维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与纤维品质杂种优势的关系 | 第106-122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07-112页 |
·材料 | 第107页 |
·方法 | 第107-112页 |
2 结果和分析 | 第112-119页 |
·RNA提取质量 | 第112-113页 |
·定量 PCR条件 | 第113-114页 |
·不同材料纤维发育10 DPA,24 DPA和成熟纤维的表现 | 第114-115页 |
·10 DPA纤维细胞壁物质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115-116页 |
·10 DPA纤维细胞渗透压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116-118页 |
·10 DPA纤维细胞骨架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118页 |
·24 DPA纤维细胞壁物质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118-119页 |
·纤维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量与纤维品质间的相关性 | 第119页 |
3 讨论 | 第119-122页 |
·用实时定量 PCR技术来研究纤维发育基因表达的优缺点 | 第119-120页 |
·纤维细胞优势表达基因的表达程度与海陆杂种纤维品质的关系 | 第120-122页 |
第五部分 结论与展望 | 第122-126页 |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2-126页 |
1 结论 | 第122-124页 |
·细胞质雄性不育海岛棉不育系的选育和“三系”配套研究 | 第122页 |
·细胞质雄性不育海岛棉与陆地棉种间杂种优势的表现 | 第122-123页 |
·细胞质雄性不育海岛棉与陆地棉种间杂种优势相关机制的研究 | 第123-124页 |
2 展望 | 第124-126页 |
·细胞质雄性不育海岛棉与陆地棉杂种优势利用 | 第124页 |
·海陆杂种杂种优势机理研究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40页 |
附录 | 第140-144页 |
图目录 | 第140-142页 |
表目录 | 第142-144页 |
致谢 | 第144-145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