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程硝化生物脱氮与反亚硝化除磷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7页 |
·我国的水污染现状 | 第10页 |
·水体中氮磷的危害 | 第10-11页 |
·传统生物脱氮原理及工艺 | 第11-12页 |
·传统生物脱氮原理 | 第11-12页 |
·传统生物脱氮工艺 | 第12页 |
·生物脱氮新技术原理及工艺 | 第12-21页 |
·亚硝化理论 | 第12-13页 |
·自养反亚硝化理论 | 第13-14页 |
·同步硝化反硝化理论 | 第14页 |
·脱氮技术新工艺 | 第14-20页 |
·脱氮反应器 | 第20-21页 |
·传统生物除磷及工艺 | 第21页 |
·反硝化除磷脱氮及工艺 | 第21-23页 |
·固定化技术 | 第23-26页 |
·国内外研究应用概况 | 第23-24页 |
·固定化细胞的分类 | 第24页 |
·固定化细胞的制备方法 | 第24-25页 |
·固定化细胞载体 | 第25页 |
·固定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25-26页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第二章 短程硝化工艺 | 第27-33页 |
·引言 | 第27-28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8页 |
·实验方法 | 第28-3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0-33页 |
·硝酸菌培养基质氮浓度变化 | 第30页 |
·亚硝酸菌培养基质氮浓度变化 | 第30-31页 |
·硝化过程中培养基连续加氯氮浓度的变化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厌氧氨氧化菌优势菌群的培养 | 第33-40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3-34页 |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菌群的筛选与讨论 | 第35-38页 |
·培养基氮浓度变化 | 第35-37页 |
·氯霉素对厌氧氨氧化的影响 | 第37页 |
·厌氧氨氧化的反应基质 | 第37-38页 |
·菌群的驯化与讨论 | 第38-39页 |
·氮浓度变化 | 第38页 |
·温度对厌氧氨氧化的影响 | 第38-39页 |
·厌氧氨氧化菌群强化培养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海藻酸钠包埋法厌氧氨氧化工艺条件探讨 | 第40-45页 |
·引言 | 第40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实验材料 | 第40-41页 |
·实验方法 | 第41页 |
·反应器的启动结果与讨论 | 第41-45页 |
·氮浓度的变化 | 第41-43页 |
·氮浓度的变化分析 | 第43-44页 |
·pH值对系统厌氧氨氧化反应的影响 | 第44-45页 |
第五章 厌氧氨氧化工艺的启动运行 | 第45-55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5页 |
·实验结果 | 第45-50页 |
·反应器Ⅴ氮浓度 | 第45-47页 |
·反应器Ⅵ氮浓度 | 第47-48页 |
·反应器Ⅶ氮浓度 | 第48-50页 |
·讨论与分析 | 第50-55页 |
·反应器Ⅴ氮浓度变化分析 | 第50-53页 |
·反应器Ⅵ氮浓度变化分析 | 第53页 |
·反应器Ⅶ氮浓度变化分析 | 第53-55页 |
第六章 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联合工艺 | 第55-61页 |
·引言 | 第55页 |
·实验材料与装置 | 第55-56页 |
·组合单元式折流板反应器与转盘反应器 | 第55页 |
·短程硝化与厌氧氨氧化工艺 | 第55-5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6-61页 |
·组合单元式折流板反应器启动阶段氮浓度的变化 | 第56-58页 |
·组合单元式折流板反应器启动阶段氮浓度的变化分析 | 第58页 |
·pH对组合单元式折流板反应器启动工艺的影响 | 第58-59页 |
·联合工艺氮浓度的变化 | 第59-61页 |
第七章 SBR 反亚硝化除磷工艺 | 第61-71页 |
·引言 | 第61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61-63页 |
·实验材料 | 第61-62页 |
·实验装置 | 第62-63页 |
·实验方法 | 第63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3-70页 |
·pH对反亚硝化脱氮反应的影响 | 第63-65页 |
·亚硝酸氮浓度对反亚硝化的影响 | 第65-67页 |
·MLSS对反亚硝化的影响 | 第67-68页 |
·反亚硝化除磷 | 第68-70页 |
·实验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71-73页 |
·正文结论 | 第71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71-72页 |
·今后研究建议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附录A 实验药品 | 第78-80页 |
附录B 实验仪器 | 第80-81页 |
附录C 氮磷浓度的标准曲线 | 第81-8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